隨著台灣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日本學者秋山弘子呼籲大家重新思考「高齡」定義,為熟齡族群找到一個更健康、更有益社會的人生新起點。
高齡、少子化所衍生的問題很多,從長者的健康照護、年輕人的扶養負擔、勞動市場的缺口填補,乃至於這些問題對國家經濟財政所形成的壓力,都是嚴肅課題。但在日本學者秋山弘子的研究中,化解這些問題的其中一道線索,卻是十分鮮活有趣。她的解答方向,藏在「長者的走路速度中」。
十月十一日,《今周刊》舉辦第七屆「幸福熟齡台日交流論壇」,邀請多位國內外相關領域專家分享觀點與經驗,其中,日本老年學專家、東京大學高齡社會綜合研究機構客座教授秋山弘子,就以「生活在長壽社會」為題,跨海分享她的研究與產官學合作成果。當台灣即將於二○二五年邁入超高齡社會,我們如何從日本的經驗中借鏡學習?
高齡者不等於「被照顧者」
作為全球老化最快的國家,日本早在○六年就成為超高齡社會;現今的日本人口當中,更有將近三成是六十五歲以上的高齡人口,平均每兩名壯年人口,就需要負擔一名老年人的扶養責任,「若持續發展下去,到了五○年只剩一個人來扶養一個人⋯⋯,不僅社會保障制度將無法撐過五年,日本經濟也將難以持續發展。」秋山在論壇中表示。
「銀髮海嘯」全面來襲,秋山卻在悲觀的趨勢中看見希望。她引用一份二○年出版的研究,說明這個時代的老年人,跟過去大眾想像的老年人不同:「高齡者不僅長壽,而是變得健康長壽!」
該份研究以「走路的速度」來評估老年人的健康程度。研究結果顯示,一七年的高齡人口,走路速度明顯比過去的同齡人還快。例如,八十五歲以上的男性步行速度,就從○七年的每秒約○.八公尺,增加到一七年的每秒約一.一公尺。
看似不起眼的三十公分,反映出一個不容忽略的事實:高齡人口愈來愈健康,已不該再與「被照顧者」直接畫上等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