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醫療現場,除了醫護人員在第一線救病扶傷,背後還有一群醫務社工從社會與心理層面來協助病人跟家屬,解決關於經濟、社會及情緒的各種困難。長期關注醫療環境的南山人壽慈善基金會,攜手中華民國醫務社會工作協會發起「南山醫務社工獎」,盼能透過獎項,讓醫務社工的專業與價值能透這個舞台發光發熱,帶給社會更溫暖美好的未來。
醫院充滿溫度與靈魂,因為「這些人」默默的付出 被服務者:「不再感到孤獨無助!」
「南山醫務社工獎」自2017年創立以來,今年已來到第六屆,共收到來自全臺72家醫院、近百件的申請,服務範疇橫跨兒少保護、高齡長照、全人照顧、病友心理支持等,由此可知到醫務社工在守護醫病關係上的重要性,提供服務的範圍也不只限於醫院,更走進偏鄉與弱勢、深入社區與家庭。
已連續4屆親蒞頒獎的衛生福利部政務次長李麗芬說,「在醫院裡,無論是重病、癌症或面臨安寧、臨終的病患,除了醫療照護之外,心理的支持、對家人的協助非常重要,而醫務社工就扮演了重要角色。」
李麗芬指出,醫務社工協助病患與家屬連結社會資源,包括申請低收入戶、尋求福利系統支持或轉入長照機構等。不僅如此,許多醫務社工從醫院走入社區,協助政府推動長照、兒少保護等工作,「醫務社工也是社安網重要的伙伴。」
系統化服務降低醫療阻礙,提升照護效能
因應後疫情時代醫療服務的新挑戰,醫務社工必須連結新的資源及整合數位科技發展創新服務模式,提升服務品質並提供更全面的服務。此次獲獎的高雄市立大同醫院、臺大醫院,以系統化服務,提升照護效能,配合智慧科技,降低服務阻礙,提升服務能量。
高雄市立大同醫院社工團隊從長照2.0政策上路以前,就致力相關服務,不但融入AI智慧化科技輔助系統,更首創全臺首家融合式老幼共學長照中心,規劃國小學童參與老幼共學,創新社區長期照顧中心服務。有鑑於醫院鄰近的前金、苓雅、新興等區域高齡人口眾多,獨居老人、老老照護狀況普遍,為避免長者生活陷入「都市裡的偏鄉」窘境,大同醫院連結社區商家推動友善長者活動,提供區域獨居老人健康評估、餐食及物資輸送,並組織企業志工定期關懷。
作為醫界龍頭,臺大醫院收治急重難罕疾病的病人特別多,臺大醫院社工團隊創新發展社會心理評估,發展器官捐贈移植、早期療育兒童家庭功能、精神疾病病人入院後評估等社會心理評估,每年經手個案高達上千件,周全醫療團隊評估視野。社社工團隊同時與兒少保護醫療中心成立跨專業傷勢研判會議及個案管理追蹤;並與基因醫學部及特殊疾病門診合作,建立主動接觸關懷機制。
串聯社會安全網,強化醫療社福跨域合作
過去認為醫務社工的服務範圍僅限於醫院,但從得獎的義大醫院、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皆可發現社工師連結社會安全網,串聯並整合醫療照護及社福中心資源,強化跨域合作。
義大醫院社工團隊推動高風險病人出院追蹤機制,實施兒少保護及高風險病人社區外展追蹤,率團隊家訪評估個案生活或健康困境,提供更適合的照護及生活支持。「到社區看到病人出院後狀況,才會針對他的出院準備多做一點服務!」這是義大社工師投入社區外展追蹤的起心動念,在執行過程中,社工師發現只有自己做還不夠,進而邀請社福、醫護與行政團隊,深入偏鄉如到澎湖為弱勢居民做住家修繕,將服務的層面擴大。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社工團隊以病人為中心,為醫療臨床提供全人的服務,連結社會資源使用金額每年上千萬、肩負社會安全網角色,保護性、脆弱家庭、自殺個案服務。社工團隊以「生命的擺渡者」自居,陪著個案、家庭走一段路,面對傷病所帶來生命的困境與脆弱,提供溫暖關懷感性傾聽,再用理性的專業評估及處遇,協助他們渡過遭遇的泥沼,重拾或強化生命的力量,持續在白色巨塔裡,用生命影響生命。
組織支援網絡,陪伴病家走過生命幽谷
醫療服務重視精準與效率,醫務社工則努力發揮光與熱,陪伴病患家庭承擔身心壓力,度過難關。像是嘉義長庚紀念醫院社工團隊、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的王春雅,以及衛生福利部嘉南療養院的柯錦雀,都在長期深耕實務工作中,給予服務個案身心靈與實質的支援及鼓勵。
嘉義長庚紀念醫院社工團隊發展多元化病友團體活動,如:合唱團、歌唱比賽等,運用社工助人專業,激發病友復原力並提升疾病適應能力,即使是新冠疫情期間,仍透過臉書直播等多元方式,持續提供病人及家庭各項支持性服務。同時,嘉義長庚也整合醫療外展服務團隊,提供社區兒少安置機構及脆弱家庭個案身心健康維護服務,由醫師及社工到宅,進行兒童健康照護評估及照顧者親職衛教諮詢。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的王春雅,專科念護理、大學讀社工,當醫務社工正好結合並呈現這兩個領域的專業訓練,她不畏懼特殊與複雜個案服務挑戰,秉持醫務社工專業長期投入複雜個案服務工作,疫情期間積極緩解病家不安,並陪伴多元需求之病人走過幽谷。特別是在癌症病友服務,王春雅透過系統化管理並成立乳癌、鼻咽癌、喉癌等癌症病友團體,從開始到臨終、從宣導到教學分享的一條龍服務,提供病患與家屬全面的服務。
衛生福利部嘉南療養院社工師柯錦雀,大學畢業前就參與921重建服務,陪伴許多生命改變。她坦言,入行20幾年來遇過不少低潮,甚至被親友拖去算命,「算命師、星座都說我適合其他職業,我就算在最低潮時也沒想過要轉行!」
柯錦雀以創意方案嘗試為精神障礙去汙名,製作精神復健者繪本、辦理精神康復者真人圖書館,創立Podcast頻道,讓精神康復者有機會為自己發聲。她認為精神疾病給人的感覺常是無望與負擔,但即使罹患精神疾病,仍然跟大家一樣有努力與想望,陸續協助精神康復者完成讀大學、當Youtuber的心願,甚至以家屬身份協助一對個案拍婚紗、辦婚禮,陪伴兩人真正回歸社區。
守護脆家兒少,讓他們平安健康成長
根據統計,臺灣每年每千名兒少就有2〜3人受虐,新北市立土城醫院的周政仁、亞東紀念醫院的黃淑真、臺中榮民總醫院的陳羿潔,這些在醫療第一線服務的社工師,就像是受虐兒少的保護天使,也以生命改變生命。
來自新北市立土城醫院的周政仁,從事醫務社會工作超過20年,坦言職涯中最煎熬的就是面對處理兒童虐待或遺棄個案,除了要幫助案主接受醫療服務,並安排後續安置機構,也要調整自己心情,避免個人情緒影響到服務。或許正因如此,周政仁在土城醫院成立兒保小組,建置兒少保護醫療網絡,促成醫院與公部門合作,推動「兒少保護個案醫療服務計畫」,透過教育訓練、個案討論及成立專業支持輔導團隊,提升兒少安置機構的醫療照顧品質,以有溫度的專業服務與關懷,展現社工全人關懷特質。
「我覺得人的一生中很難脫離醫療,在醫療的巨塔裡如果有人能伸出援手幫助有需要的人,我願意成為那一雙手。」在亞東醫院急診室擔任第一線婦幼保護工作的黃淑真,10年來建置高風險兒少個管模式,盤點衛政、警政、社政、司法及民間團體資源與需求,整合24小時轉介、諮詢及服務,守護新北兒少平安健康成長。
黃淑真更投入兒少保護司法服務,擔任司法訪談員,增強兒少在司法偵查審判期間表述意見之權益,發揮社工專業,協助司法單位釐清兒少身心狀態及家庭動力。儘管職涯中看到許多令人傷痛的個案,卻也曾從孩子身上看到力量,黃淑真曾遇到遭同儕性侵的13歲孩子,歷經5年多陪伴,協助孩子撫平心傷、找到自我價值,並學習自我保護,進而與自己及家人和解,更考上社工系,期望自己也能幫助需要幫助的孩子們。
臺中榮民總醫院的陳羿潔,擔任醫務社工6年來陪伴早產兒、兒癌等兒科急重症病童家庭,關照心理情緒議題,協助病童家庭度過艱難的治療期,給予溫暖及安穩的力量。
這幾年雖因疫情受到限制,但陳羿潔仍發揮社會資源連結與整合能力,規劃兒童病房慶生、疾病階段性慶祝慰問、圓夢與節慶等多元關懷活動,也結合藝術治療師、紅鼻子醫生及床邊老師發展「兒童及家庭友善醫療服務」,更致力營造醫院中如「家」一般的「麥當勞叔叔親子房」,深化醫療以外的暖心、貼心及寬心服務。她說,「我希望能盡可能理解病人與家屬的痛苦,也希望試著在工作的同時,療癒他們的傷。」
見證生命歷程,關懷遺族情緒療癒心傷
死亡是人生中必須經歷的課題,但末期疾病時常會為個案及家屬帶來未知的焦慮與恐懼,而台中慈濟醫院、臺中榮民總醫院的陳羿潔、天主教聖馬爾定醫院的劉佳羽,見證個案生命的歷程並參與其中,也陪伴遺族走過喪親之痛。
台中慈濟醫院社工團隊以愛陪伴病人及家屬,在安寧緩和醫療領域展現真情關愛,暖心貼近每個生命的起承轉合,落實全人、全家、全程的照顧。在安寧緩和醫療臨床過程中,曾有一位病人因腦水腫、氣胸等多重疾病入院,積極搶救後病況仍不樂觀,病患太太卻不願放手,讓醫療團隊深感受挫。社工師默默在醫療團隊與家屬間搭起橋樑,瞭解醫療決策並給予家屬情感支持後,太太主動決定停止治療,希望讓丈夫從痛苦中解脫。病人過世不久後,妻子告訴社工師,夢見了丈夫,丈夫還對他說:「老婆,我愛你」。
來自天主教聖馬爾定醫院的劉佳羽,從小以寄養姊姊的身分陪伴無數個失依兒少,由於父親在她10歲時離世,劉佳羽不喜歡與他人談論死亡議題,但在接觸安寧之後,讓她重新檢視自己的生命歷程,跨越心坎及設限,幫助病患與家屬完成四道人生,盡可能降低喪親之痛,與家庭結構改變所帶來的衝擊。
劉佳羽投入安寧病房、安寧共照與居家訪視等服務,開發與連結多元資源,協助與陪伴末期病患及家人走過臨終;持續提供遺族關懷,充分發揮醫務社工社會、心理及靈性照護價值。推動長者友善照護服務,參與跨團隊早期篩選具憂鬱傾向的長者,早期介入關懷並連結醫療、諮商與支持資源。
南山醫務社工獎每年發掘全國各地醫務社工的專業堅持與創新作為,彰顯醫務社工的專業與貢獻,未來南山人壽慈善基金會也期盼繼續與各界攜手前行、共盡心力,優化臺灣醫療及健康照顧環境,持續為社會帶來正面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