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頭赤炎炎,全台各地持續飆高溫,跟據衛福部統計,今年7月截至7/23,因熱傷害就診統計人數已達709人次,日前有青農在田邊中暑不治,其實室內也有中暑危機。1名60多歲女性,上周被家人發現叫不醒,緊急送醫,檢查體溫高竟達42.7度,確診為中暑;另外,有名在室內廚房洗碗的女性,到院時已昏迷意識不清,體溫高達近42℃,達到中暑的危險程度。
台灣夏季炎熱潮濕,若長期沒有適當防護,很容易就會發生熱傷害,尤以中暑最嚴重,若處理不當,恐怕導致器官衰竭、甚至死亡,且死亡率超過30%。若出現中暑現象,務必迅速離開高溫環境、鬆脫衣物、用水擦拭身體或搧風,並以最快的速度就醫。
一般人認為室外才要注意,但其實悶熱的室內環境,也可能造成中暑。根據《聯合新聞網》報導,日前1名年約60多歲女性,上午被家人發現,怎麼叫都叫不醒緊急送醫,檢查發現她體溫高達42.7度為中暑,醫護人員趕緊讓病人睡在降溫池內,採用「冰水浸泡降溫法」,不斷加入碎冰,讓池水溫度保持在10至15度,經過1個多小時搶救,病人體溫降至38.5度才睜開眼睛。
醫師表示,病人到院時病情危急,若不馬上降溫,恐引發全身器官衰竭,甚至死亡。經詢問發現,該名女性在家不開冷氣,在昏迷前兩天,已有吃不下、胃口不好、精神不繼、反應慢等症狀,卻不以為意,導致中暑緊急送醫。
無獨有偶,《三立新聞網》也報導,1名在室內廚房洗碗的女性,由於室內環境悶熱,卻沒有補充水分才導致發生中暑,到院時已昏迷意識不清,體溫高達近42℃,已經達到中暑的危險程度,在院方緊急幫她降溫補充水分後,才逐漸恢復意識,患者住院10天還沒有辦法出院。
國民健康署署長吳昭軍提醒,65歲以上的長者、嬰幼童、戶外工作者、運動員、密閉空間工作者、慢性病患者等,是熱傷害的高危險族群,更應小心謹慎面對。
為避免熱傷害,民眾可熟記3要訣:「保持涼爽、補充水分、提高警覺」。在高溫中盡量穿著輕便、待在室內涼爽、通風或有空調處;成人每天應至少飲用6~8杯水(240ml/杯)的白開水,分次小口慢慢喝;嬰幼童及長者也應該避免在上午10點至下午2點或天氣炎熱的時間外出。
國健署呼籲,如出現以下熱傷害的警訊,務必迅速離開高溫環境、設法降低體溫(例如鬆脫衣物、用水擦拭身體或搧風等)、可提供添加少許鹽的冷開水或電解質飲料,並以最快的速度就醫,多一分警覺,少一分傷害。
1.體溫升高
2.皮膚乾熱變紅
3.心跳加速
4.無法流汗
5.頭痛
6.頭暈
7.噁心
8.嘔吐
9.神智混亂
10.抽筋
11.昏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