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是腸病毒盛行的季節,民眾多認為只有幼童會得到腸病毒,但其實大人也會中鏢!小兒科醫師林智葳透露,已收治多位感染腸病毒的患者,而且不只小孩,連大人也得到,且症狀未必較輕微。
根據疾管署資料,4月21日至4月27日短短一週時間,因腸病毒門急診數,已達到13,929人次,創下10年來同期最高,宣布腸病毒疫情正式進入流行期。
目前腸病毒處於流行期,且疫情持續上升,腸病毒的傳染力強,無論成人、小孩都有感染風險,但大多數成人感染腸病毒後症狀不明顯或僅有類似感冒症狀,容易因一時忽略而造成家中嬰幼兒感染,提醒民眾應注意個人衛生習慣。
據TVBS報導,腸病毒疫情在台中相當嚴重,光是本週就有17班幼兒園停課,若是從本學期開始算起,已經有53班幼兒園停課。此外,新北中和也有不少學校因學童感染腸病毒停課,累計至4月26日,幼兒園、托嬰中心已有35班次停課。
(原文刊載於2023/07/11,更新時間為2024/05/05)
小兒科醫師林智葳在臉書粉專《醫心葳你Wei醫師~林智葳醫師》發文,指出腸病毒是一群經由口水、糞便傳染的病毒,主要症狀為口腔潰瘍、肢體紅疹,不一定會有嘔吐、腹瀉或肚子痛等腸胃症狀,大人通常經由吃小孩吃剩的食物或幫換尿布時不小心被傳染。
林智葳透露,一名被孩子傳染腸病毒的爸爸,紅疹佈滿頸部、手臂,口腔內有明顯潰瘍,甚至一路延伸至扁桃腺,「爸爸說疹子非常癢痛、喉嚨幾乎無法吞食正常固體食物」,而他自己為了保護自己與下一位看診患者,每當診間診斷出一名腸病毒個案,一定會徹底洗手再繼續看診,原因是沒有「外套膜」的腸病毒「無法用酒精有效遏止」。
這幾天的門診看了好多個腸病毒,大人小孩都有! 腸病毒是一群經由口水、糞便傳染的病毒,主要症狀為口腔潰瘍與肢體紅疹,並不一定會出現嘔吐腹瀉或肚子痛等腸胃症狀。 大人通常都是經由吃小孩吃剩的食物、或是幫換尿布時不小心被傳染,就像我昨天下午的...
由醫心葳你Wei醫師~林智葳醫師發佈於 2023年7月9日 星期日
疾管署指出,腸病毒是一群病毒的總稱,包括克沙奇病毒、小兒麻痺病毒、伊科病毒及68至 71型腸病毒等六十幾型。 感染後會出現以下症狀:
1.感染病毒後一般3~5天會出現症狀,大多數感染者,臨床症狀極為輕微。
2.典型症狀為口腔、手掌、腳掌出現水泡、潰瘍,可能合併發燒,病程為7~10天。
3.極少數個案發生無菌性腦膜炎、腦炎、心肌炎、心包膜炎、肺炎、麻痺等併發症。
▲許多家長為了照顧孩童,容易感染腸病毒。
腸病毒傳染方式
疾管署指出,人類是腸病毒唯一的傳染來源,主要經由腸胃道(糞-口、水或食物污染)或呼吸道(飛沫、咳嗽或打噴嚏)傳染,亦可經由接觸病人皮膚水泡的液體而受到感染;此外,新生兒則可能透過胎盤、孕婦分娩過程或產後人際接觸等途徑感染腸病毒。
在發病前數天,喉嚨部位與糞便就可發現病毒,此時即有傳染力,通常以發病後一週內傳染力最強;而患者可持續經由腸道釋出病毒,時間長達8到12週之久。至於潛伏期,則是感染腸病毒後,約2到10天(平均約3到5天)會開始出現症狀。
腸病毒感染較常見的疾病、臨床症狀及可能病毒型別如下:
1.疱疹性咽峽炎:由A型克沙奇病毒引起。特徵為突發性發燒、嘔吐及咽峽部出現小水泡或潰瘍,病程為4至6天。病例多數輕微無併發症,少數併發無菌性腦膜炎。
2.手足口病:由A型克沙奇病毒及腸病毒71型引起,特徵為發燒及身體出現小水泡,主要分布於口腔黏膜及舌頭,其次為軟顎、牙齦和嘴唇,四肢則是手掌及腳掌、手指及腳趾。常因口腔潰瘍而無法進食,病程為7-10天。
3.嬰兒急性心肌炎及成人心包膜炎:由B型克沙奇病毒引起,特徵為突發性呼吸困難、蒼白、發紺、嘔吐。開始可能誤以為肺炎,接著會又明顯心跳過速,快速演變成心衰竭、休克、甚至死亡,存活孩子會復原得很快。
4.流行性肌肋痛:由B型克沙奇病毒引起,特徵為胸部突發陣發性疼痛且持續數分鐘到數小時,合併發燒、頭痛及短暫噁心、嘔吐和腹瀉,病程約1週。
5.急性淋巴結性咽炎:由A族克沙奇病毒引起。特徵為發燒、頭痛、喉嚨痛、懸雍垂和後咽壁有明顯白色病灶,持續4至14天。
6.發燒合併皮疹:與各類型克沙奇及伊科病毒都有關,皮疹通常為斑丘疹狀,有些會出現小水泡。
7.新生兒腸病毒感染:主要由B型克沙奇病毒或伊科病毒引起。初期症狀包括發燒、食慾不佳、活動力下降、躁動不安、皮膚出現紅疹、腹瀉或嘔吐等,病況進展嚴重時可引發凝血異常、心肌炎、肝炎、腦炎、新生兒敗血症。
▲一定要勤洗手才能避免被感染腸病毒。
酒精只對部分病毒有殺菌效果
高雄市衛生局的衛教資訊指出,酒精殺菌原理在於運用酒精將病毒或是細菌的蛋白質凝固,使其消除活性。過高的酒精濃度(95%)效果不佳,由於酒精濃度太高會導致蛋白質太快被凍結,酒精未滲透細菌或病毒中;然而,適中酒精濃度(75%),可以穿透細菌內部,將蛋白質凍結後殺死。
但若是病毒帶「有外套膜」,例如:新冠病毒、流感病毒、麻疹病毒、皰疹病毒,則使用酒精殺菌原理成立,病毒將會被酒精消滅;反之,若是「無外套膜」的細菌,則病毒將不會被酒精殺死,因為無外套膜病毒較頑強,例如:腸病毒、諾羅病毒、A 型肝炎病毒、腺病毒、鼻病毒等,使用酒精是無法有效消滅的。
疾管署提醒,嬰幼兒為腸病毒重症高危險群,如發現有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或麻痺、肌抽躍(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請儘速就醫。
▲光靠酒精消毒、乾洗手對預防腸病毒沒什麼效果。
對抗腸病毒的正確觀念
疾管署指出,民眾應養成習慣:肥皂勤洗手、接觸嬰幼兒前,加強洗手、增強防疫力、玩具勤消毒以及生病不上學等。
近期網路流傳「得了腸病毒要吃冰」訊息,食藥署特別強調,吃冰並無法治療腸病毒,而是為了緩解口腔潰瘍的疼痛感,不代表有治療效果。由於腸病毒傳染力極強,食藥署也呼籲幼童與家長要勤洗手,就醫返家後要多補充水分及休息,才能盡快痊癒。
熱門新聞:
她賣肉圓50年賺10間房、兒女不接班「只想等遺產」…10個路邊攤發大財故事「做水煎包賺上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