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痘疫情再爆15例!疾管署週二(5/9)公布國內新增15例猴痘(Mpox)確定病例,為14例本土、1例境外移入個案,再創單周新高。其中14例為本國籍男性、1例為外國籍男性,居住縣市以北部9例最多、中部5例、南部1例。
此外,猴痘防治需求,緊急增購2萬瓶疫苗(約可提供6萬人次接種)已運抵台灣,待完成通關封緘審查及驗收等作業程序後,將撥配至各縣市衛生局擴大疫苗接種服務使用,預計於下週開始提供預約接種。
疾管署表示,這15例猴痘(Mpox)確定病例,發病日介於4月15日至5月3日,因身體陸續出現發燒、淋巴腺腫大、水泡、膿疱等症狀,經醫師評估後採檢通報,分別於5月2日至5月7日確診。經疫調匡列相關高風險接觸者15名,已進行衛教並自我健康監測21天。
疾管署表示,我國自去年6月23日將Mpox列為第2類法定傳染病,截至今日累計確診79例病例(69例本土及10例境外移入),其中37例已康復,8例仍住院治療中、34例於居家自主健康管理中。
猴痘疫苗方面,根據疾管署統計,截至5月8日共計完成2萬5255人Mpox疫苗接種服務,其中暴露後預防(PEP)接種122人及暴露前預防(PrEP)接種2萬5133人;而符合「近6個月內曾有高風險性行為者」計接種2萬4528人。第二階段疫苗(1萬瓶疫苗)預計於5月中旬完成接種服務。
因應猴痘防治需求緊急增購2萬瓶疫苗(約可提供6萬人次接種),已於5月8日晚間運抵台灣,待完成通關封緘審查及驗收等作業程序後,於本週撥配至各縣市衛生局擴大疫苗接種服務使用。第3階段接種服務預計下週開始,詳細可預約接種醫療院所服務資訊等,將於下週二記者會說明。
疾管署提醒,猴痘傳播對象具侷限性,此波疫情以親密接觸之人際傳播為主,提醒民眾前往流行地區或國內風險場域,應落實自我防護,並避免出入可能與不特定人士親密接觸之社交活動等風險場域,如出現皮膚病灶,例如:皮疹、水泡、斑疹、斑丘疹、膿疱等,以及發燒、畏寒/寒顫、頭痛、肌肉痛、背痛、關節痛、淋巴腺腫大(如耳周、腋窩、頸部或腹股溝等處)等疑似症狀,應佩戴口罩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旅遊史、高風險場域暴露史及接觸史。
猴痘怎麼傳染的?
根據根據疾管署官網,國內已於去年6月23日新增「猴痘」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傳染方式有兩種,一為「人傳人」:猴痘可以透過密切接觸確定個案的皮疹、瘡痂、體液造成人與人之間的傳染。接觸到感染者呼吸道分泌物、損傷的皮膚或黏膜或被污染物品而感染。飛沫傳播需在長時間面對面接觸情境下較容易發生,因此醫護人員及同住家人都有較大的感染風險。產婦若感染猴痘病毒,可經胎盤垂直傳染給胎兒,或於產程中因接觸而傳染。
另外一種為「人畜共通傳染」,直接接觸感染動物的血液、體液、損傷的皮膚或黏膜而被感染。食用受感染的動物肉類也是一種危險因子。此外,猴痘的潛伏期約為3至21天,通常為6至13天。
感染猴痘有什麼症狀?
猴痘感染後症狀包括發燒、畏寒/寒顫、出汗、頭痛、肌肉痛、淋巴腺腫大(如耳週、腋窩、頸部或腹股溝等處)、極度倦怠。發燒一至三天後出現皮膚病灶,通常自臉部蔓延致身體其他部位,四肢比軀幹更常見。皮膚病灶出現後會依斑疹、丘疹、水泡、膿疱階段變化,最終結痂脫落,嚴重病患疹子數目可達數千。
但2022年的全球流行疫情觀察到:前驅症狀例如發燒,並不一定出現,或皮疹先出現之後才有發燒等症狀,皮疹常出現於生殖器或會陰部,且不一定會擴散至其他部位,需約2至4週才會結痂脫落。大多數個案可於幾週內康復。兒童及免疫功能低下者尤其容易重症,併發症包括繼發性細菌感染、肺炎、敗血症等。
相關新聞
猴痘單周暴增15人創新高!傳染鏈擴大恐有社區感染…住飯店多做「這件事」更安全,傳染途徑、預防一次看
女看護「只顧阿嬤跟出門買菜」竟染猴痘?羅一鈞這麼說…症狀有哪些?疫苗怎麼預約一次看
猴痘疫苗接種方式
猴痘疫苗分2種
1.暴露後預防(PEP)疫苗:根據國外初步文獻,高風險接觸者應在最後一次暴露後14天內接種,疫苗保護力約達8成,於最後一次暴露後4天內接種,可達最佳預防效果。若在暴露後4至14天內接種,則可能無法預防發病,但可降低疾病嚴重程度。
2.暴露前預防(PrEP)疫苗:國外初步資料顯示,完整接種2劑的保護力高達8成以上,接種1劑也有約4-8成的保護力。
猴痘疫苗在接種第一劑後就有部分保護力,第二劑後14天可達免疫高峰,但因使用經驗有限,對此次流行病毒株之疫苗有效性及抗體持續時間尚不清楚;因此就算已接種疫苗仍應持續採取各種防疫措施保護自己,避免與猴痘患者有密切的皮膚接觸(包括性接觸等親密接觸)。
猴痘疫苗第一劑與第二劑接種間隔至少4週。已完成第一劑疫苗接種者,請待衛生單位通知完成第二劑疫苗接種。現階段因疫苗供給有限,為提高涵蓋率,暴露前預防(PrEP)之接種對象先以接種1劑為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