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每三個成年人就有一個人面臨高血糖威脅,45歲以上國人中,更有54%「若非罹病、就是糖尿病前期」。
飲食生活習慣影響糖尿病甚鉅,血糖能否控制得宜更是關鍵,隨著科技日新月異,新的血糖監控裝置出現,AI也在輔助預測與診斷上幫了大忙,在與糖尿病共處的道路上給予更多的照護。
「我從來不知道低血糖原來是這麼危險的事!」身為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從事裝修工程業、不到六十歲的王董一向遵照醫囑,不僅定時量測血糖、乖乖用藥,若有大魚大肉的應酬場合,也一定提前服用降血糖藥。
但某天晚上,王董參加應酬,「只喝了一點湯,也吃了藥,結果半夜突然不對勁,想站都站不起來,整個人僵硬了。一量,血糖掉到三十六(mg/dL)。」看到這個遠低於糖尿病患者空腹正常血糖值八十的數字,家人急忙塞糖粉到他嘴裡,叫了救護車送急診。
科學辦案揪催命凶手
CGM全時監控血糖變化
每天扎針測血糖,王董很納悶,為何他的血糖值卻還是會有「要命」的上下波動?要怎麼更精確揪出影響血糖升降的「凶手」?
抓凶手,要靠「科學辦案」。簡稱為CGM的「連續血糖監測」裝置近年崛起,王董也嘗試採用這種儀器,把附有軟針的傳感器貼在上臂下側,一貼就是十四天,軟針會隨時量測皮膚組織液的葡萄糖濃度,傳感器訊號連結手機,可藉此連續十四天全時監控血糖數字的變化。
有了數據,改變也跟著來了。王董說,從此他吃任何食物都會立刻記下血糖變化,「只要看到血糖突然飆高,就知道以後這個不要吃,像糯米、肉粽、稀飯、麵類、豬肝、馬鈴薯、蓮藕等,一吃,血糖就飆到兩百多,以後頂多吃三分之一。」
難道他原本不知道這些食物不能多吃嗎?知道是知道,但有了精確且立即的數字,「可以自己嚇自己!看到數字,哇!血糖怎麼這麼高!」王董具體描述「自己嚇自己」後的飲食改變,例如以前午餐吃完就接著吃水果,現在午餐後兩小時才敢吃水果,因為飯後血糖已經上升,若立刻接著吃水果,血糖很容易衝過警戒線,「現在都是半顆水果或半根香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