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etf推薦 退休金 00939 通膨 存股推薦
投資理財
保險稅制
產業時事
職場生活
今周大耳朵 Podcast
富足今周起
幸福熟齡
ESG永續台灣
專題報導
今選頻道
存股助理
今周學堂
訂購優惠
活動報名

45歲以上有54%罹患糖尿病 或前期,全台迫切進入數字控糖新時代! 我的糖尿病數碼醫師

45歲以上有54%罹患糖尿病   或前期,全台迫切進入數字控糖新時代! 我的糖尿病數碼醫師

在台灣,每三個成年人就有一個人面臨高血糖威脅,45歲以上國人中,更有54%「若非罹病、就是糖尿病前期」。

飲食生活習慣影響糖尿病甚鉅,血糖能否控制得宜更是關鍵,隨著科技日新月異,新的血糖監控裝置出現,AI也在輔助預測與診斷上幫了大忙,在與糖尿病共處的道路上給予更多的照護。

「我從來不知道低血糖原來是這麼危險的事!」身為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從事裝修工程業、不到六十歲的王董一向遵照醫囑,不僅定時量測血糖、乖乖用藥,若有大魚大肉的應酬場合,也一定提前服用降血糖藥。

 

但某天晚上,王董參加應酬,「只喝了一點湯,也吃了藥,結果半夜突然不對勁,想站都站不起來,整個人僵硬了。一量,血糖掉到三十六(mg/dL)。」看到這個遠低於糖尿病患者空腹正常血糖值八十的數字,家人急忙塞糖粉到他嘴裡,叫了救護車送急診。

 

糖連病

 

糖尿病

 

糖尿病

 

科學辦案揪催命凶手

CGM全時監控血糖變化

 

每天扎針測血糖,王董很納悶,為何他的血糖值卻還是會有「要命」的上下波動?要怎麼更精確揪出影響血糖升降的「凶手」?

 

抓凶手,要靠「科學辦案」。簡稱為CGM的「連續血糖監測」裝置近年崛起,王董也嘗試採用這種儀器,把附有軟針的傳感器貼在上臂下側,一貼就是十四天,軟針會隨時量測皮膚組織液的葡萄糖濃度,傳感器訊號連結手機,可藉此連續十四天全時監控血糖數字的變化。

 

有了數據,改變也跟著來了。王董說,從此他吃任何食物都會立刻記下血糖變化,「只要看到血糖突然飆高,就知道以後這個不要吃,像糯米、肉粽、稀飯、麵類、豬肝、馬鈴薯、蓮藕等,一吃,血糖就飆到兩百多,以後頂多吃三分之一。」

 

難道他原本不知道這些食物不能多吃嗎?知道是知道,但有了精確且立即的數字,「可以自己嚇自己!看到數字,哇!血糖怎麼這麼高!」王董具體描述「自己嚇自己」後的飲食改變,例如以前午餐吃完就接著吃水果,現在午餐後兩小時才敢吃水果,因為飯後血糖已經上升,若立刻接著吃水果,血糖很容易衝過警戒線,「現在都是半顆水果或半根香蕉。」

 

另外,只要血糖值高於或低於自己的設定,手機就會發出「嗶嗶」聲警告。而他的低血糖之謎也終於解開,他發現自己在凌晨三、四點總會低血糖,到了六點,又會升高到八○。「照理說半夜要補充糖分,但又怕對牙齒不好,我想了一個方法,就是睡前泡好牛奶用保溫杯裝著,半夜聽到嗶嗶叫,就把牛奶喝下去。」

 

王董的另一個有感發現,是運動會影響血糖;沒有運動習慣時,血糖容易波動劇烈,有運動,數值確實會比較平穩。一段時間後,因為清楚自己的血糖曲線變化,他也和醫師討論是否該更精準地調整日常用藥量。「知道自己的狀況,就知道怎麼應對它。」

 

王董了解自己的血糖曲線後,大約兩、三個月會使用CGM監控一次,沒有使用CGM的時候,就是扎針監控,「使用十四天CGM價格約兩千元,扎針監控的成本還是比較低。」

 

雖然都是糖尿病患者,蔡小姐與王董不同,她是第一型糖尿病病友,四歲半就被診斷出糖尿病,至今與糖尿病共處四十年。採訪過程中,她的手機突然發出警示聲,「血糖又給我亂飆。」蔡小姐瞥了一眼手機畫面,淡定地說。雖然許久沒進食,但她的血糖值瞬間飆到二五○。

 

她使用CGM裝置三年了。第一型糖尿病患者由於β細胞功能受損,先天性胰島素缺乏,血糖波動劇烈,因此,早在CGM裝置正式進入台灣前,蔡小姐就透過日本亞馬遜購入。她參加的病友團體中,也有不少媽媽為孩子裝上類似裝置,隨時監控小孩的血糖變化,例如只要警示聲響起,很多媽媽半夜會叫醒小孩補糖,「血糖過低、小孩又熟睡的情況很危險,以前發生過不少急性低血糖死亡案例。」

 

蔡小姐說,靠扎針量血糖,不可能一天測二十次,CGM可以幫助患者了解自己的血糖走勢,「若是家裡經濟狀況允許,大家還是滿願意做這個投資,畢竟沒控制好,後面很多後遺症。」

 

她戴了CGM裝置後,發現血糖不只跟「吃」有關,「例如生理期前後,我的血糖受荷爾蒙影響很大,而且我只要去開會,血糖就會飆高。心理和情緒都會影響。」

 

很多第一型病友會覺得「為什麼是我」,每天躲在廁所偷偷打針補充胰島素,生活很不方便。蔡小姐很樂觀,打針也不避諱別人眼光,她常與病友分享,糖尿病有點像是身體有點狀況,不過就是需要多準備點什麼,例如近視患者要戴眼鏡,病友就是得打胰島素。「事實上,如果不是因為有糖尿病,我不會對吃的觀念這麼清楚。我從小就受很多訓練,如吐司多大算一份碳水化合物。我們對飲食的健康概念是比其他人更好的。」

 

準時用藥、飲食控制⋯⋯,糖尿病的管理原則並不複雜,但無論台灣或全球,糖尿病至今仍是健康大麻煩。不過,隨著各種科技應用加速導入治療、管理,近年愈來愈多人如同王董或蔡小姐,看到了與糖尿病和平共處的新可能。

 

糖尿病

 

台灣半數糖尿病患者不知不覺

全球估五.三七億成年人罹病

 

先來看看糖尿病的「災情」有多嚴重。根據衛福部國健署二二年公布的調查,全台十九歲以上人口,平均每四人就有一人處於糖尿病前期,每十人就有一位糖尿病患者,相當於每三人中就有一人血糖過高,而且根據國際糖尿病聯盟統計,有一半的人不知道自己有糖尿病!二○二一年國人十大死因統計中,糖尿病排名第五,死亡人數較前一年增加十一%,同年,台灣糖尿病的醫療費用逾千億元。

 

尤其是四十五歲以上更要警覺,根據國健署二二年公布的調查,四十五歲以上國人的糖尿病前期盛行率約達三三.八%,確診罹病的盛行率則約二○.四%;相當於四十五歲以上人口,有五四%不是身處前期、就是已罹患糖尿病。

 

林口長庚醫院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科主任、中華民國內分泌暨糖尿病學會理事長劉鳳炫指出,台灣糖尿病趨勢上升,主要由於人口老化和生活形態改變,例如高熱量飲食、肥胖、缺乏運動等等;年輕化趨勢更是一大隱憂,「我有一個病人,家族三代都來看病,阿嬤先來,後來是兒子。有一天阿公帶著念國中、體重過胖的孫子來,一測血糖,也是糖尿病。」

 

國衛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副所長許志成醫師表示,一九年《台灣糖尿病年鑑》指出,二○○○年至一四年間,小於四十歲的族群中,發生糖尿病的比率從○.五%上升到一%,足足上升一倍。

 

糖尿病最令人害怕的就是併發症,根據二一年健保署統計,台灣成年人約有十二%患有慢性腎病,洗腎盛行率為全球之冠,而國人洗腎最大的因素是「糖尿病」。據統計,將近一半的新洗腎患者是因「糖尿病控制不佳」造成腎臟不可逆的傷害,最終走向洗腎人生。

 

糖尿病失控非台灣獨有現象,全球同樣面臨威脅,二一年因糖尿病致死的患者多達六七○萬人,平均每五秒就有一人因此死亡。根據國際糖尿病聯盟資料顯示,全球二一年估計約有五.三七億成年人罹患糖尿病,若將糖尿病人口集中成一個國家,「糖尿病國」已經是全球第三大國。而糖尿病在全球造成至少九六六○億美元的醫療支出,過去十五年增長了三.一六倍。

 

美、加、台相關醫學會照護或治療指引

 

 

AI助陣

▲點擊圖片放大

 

 

「連續血糖監測」納照護指引

全球市場規模年均複合成長率近13%

 

病友人口超多,自然也引發生技業者全力投入,PGIM保德信全球醫療生化基金經理人江宜虔表示,目前治療糖尿病的藥物主要有兩大類,第一類是胰島素,第二類是GLP-1受體促效劑。在胰島素部分,生產藥廠主要有三家,諾和諾德(Novo Nordisk)、禮來(Eli Lilly)和賽諾菲(Sanofi);其中諾和諾德市占率超過四成,為龍頭業者。

 

至於僅適用於第二型糖尿病的GLP-1受體促效劑,諾和諾德、禮來與輝瑞近年均大力搶攻,諾和諾德去年營收年增十六%,主要就是來自於糖尿病GLP-1相關藥物的銷售表現。意外的發展是,由於GLP-1可以減緩胃排空且抑制進食,有控制體重的作用,因此藥廠也搶攻減重市場,被暱稱為瘦瘦筆、小藍筆的Saxenda(善纖達),正是諾和諾德運用GLP-1所發展出的減重產品。

 

然而相較於藥物,糖尿病醫材的發展,可說更加有戲。

 

就說前面提到的「連續血糖監測」吧!台灣內科醫學會出版的《內科學誌》二○二○年二月刊登報告,指即時型CGM可以「有效改善第一型糖尿病患、成人第二型糖尿病患,與第一型糖尿病孕婦的血糖控制」。事實上,一八年中華民國糖尿病協會出版的《糖尿病臨床照護指引》,已將連續血糖監測納入其中,加拿大、美國等相關學會亦陸續納入。

 

在學界正面看待下,CGM市場規模快速開展,市調公司Brainy Insights預估二二至三二年,其全球市場規模的年均複合成長率將近十三%,在三二年達到二六○億美元以上。

 

目前國際CGM三大廠商為亞培(Abbott)、德康(Dexcom)、美敦力(Medtronic),其中亞培的FreeStyle Libre系列產品(品名:輔理善瞬感)於去年十一月進入台灣市場。該系統最早於一四年在歐洲上市,一七年在美國上市,目前已有超過六十國、約四五○萬人使用;亞太區目前只有台灣與澳洲上市。今年二月,亞培與國內慢性病數位照護平台智抗糖合作,其CGM感測數據可透過手機的近場通訊(NFC)功能傳送到智抗糖App,進行各種管理。

 

國內業者中,血糖檢測機龍頭泰博則在去年十一月的法說會中強調,公司的連續血糖監測產品今年可望完成臨床試驗。另一大廠華廣也已取得台灣醫院臨床試驗報告。

 

一個能夠隨時提供血糖參考數值的新工具,不只改變了個人的「控糖生活」、引發業者的商機想像,種種與糖尿病管理的衍生新招也陸續出現。

 

新式保單結合新工具

糖友保戶更有動機維持健康

 

「在美國,很多商業保險開始以CGM來監控保戶的血糖。」工研院生醫與醫材研究部經理李爾芳解釋,保險公司對CGM買單,當然也精算過,「糖尿病患者的早期病識感不強,但後期併發症是很恐怖的,醫療花費相當驚人。」

 

在台灣,包括南山、富邦、台灣人壽等保險公司,陸續設計出連結血糖數值的外溢保單;其中,南山在一九年推出的「Hold助糖定期醫療保險」,其保費折減機制的計算,更包含「血糖檢測頻率」的考量。在這部分,南山找上智抗糖合作,相關資料傳輸必須利用智抗糖App。截至去年底,參與該外溢機制的糖友保戶,約三○%符合保費折減條件,平均可享保費折減幅度約八%。

 

至此,因為能隨時取得血糖數值,讓病友能夠精準調整飲食習慣,也讓保險公司開發出連結數據與檢測頻率的新式保單,回頭又能再次鼓勵病友勤於監控血糖。一連串過程,讓糖尿病的管理治療,確實像是多了隨時待命的「數位醫師」。但,好戲還沒完。

 

智慧醫療

智慧醫療廠晉弘旗下的眼底攝影機,搭配視網膜AI輔助診斷軟體,大幅提升視網膜病變篩檢率。(攝影/蕭芃凱)

 

「數位治療」概念近年興起

預防—管理—治療更有效

 

由於各種大數據的快速累積,加上智慧手機、穿戴裝置與物聯網技術的成熟普及,關於糖尿病的「數位治療」概念,近年也開始興起。所謂數位治療,是指透過軟體或數位裝置結合其他藥物、療法,達成預防、管理或治療疾病的方法。與藥品類似,各類疾病的數位治療,同樣需要經由臨床試驗證實功效,並取得主管機關核准。

 

業界表示,由於現有藥物對於精神疾病、代謝疾病等慢性病的療效仍有限,患者遵從醫囑的程度也難以掌控,因此有了數位治療的新思惟。李爾芳指出,慢性病沒有管理好,往往不是醫師的藥不對,而是患者在居家控制出了問題,甚至加重病情;數位治療讓病患必須在家裡使用App管理用藥或行為,加上醫師即時監控,藉此增加治療效果,「否則患者三個月不回診,回到醫院數據往往會讓醫師嚇一大跳。」

 

她進一步解釋,數位治療就是用數位工具來控制病情,只要涉及治療劑量或是刺激的強度,就算是數位治療的領域,例如血糖監控若是涉及到胰島素施打劑量,就算是數位療法。

 

事實上,法國醫材公司BIOCORP所開發的「智慧胰島素注射裝置」,不只在一九年與賽諾菲合作,今年也和智抗糖合作,該裝置能自動記錄、傳輸糖尿病友在家中的胰島素注射時間、劑量,減少漏打或劑量失誤風險。種種數位工具的配合,是否會延伸出被主管機關認可的糖尿病數位療法,值得觀察。

 

不過,圍繞於CGM的糖尿病治療想像,仍然有其限制。許志成表示,CGM是很好的工具,但價格並不便宜,「如果病人的高血糖始終無法有效控制,確實需要做個二十四小時的監測。如果醫師建議做CGM血糖監測,一定是臨床有其必要性,盡可能與醫護團隊好好討論,做好血糖管控。」

 

糖尿病外溢保單

 

預測糖尿病軟體  精準度高達83%

手持設備搭配AI  遠距醫療造福偏鄉

 

繞開CGM這條軸線,隨著科技日新月異,各種AI(人工智慧)的新應用,近年來也陸續在糖尿病相關併發症診斷上有了角色。

 

基隆長庚醫學研究部主任陳品元表示,肥胖為罹患心臟病、腎臟病或肝病等重大危險因子,而國衛院、長庚醫療體系與宏碁智醫攜手開發的「肥胖症智慧預測系統」,目前在預測周邊動脈阻塞上,精準度已可達九三%;糖尿病與腎臟病的預測精準度也高達八三%;判斷冠狀動脈阻塞狀況,檢測出冠狀動脈病變的準確度則有七四%。

 

此外,智慧醫療公司晉弘科技則是在十二年前先從硬體設備切入,開發手持式眼底攝影機,五年前進一步開發軟體,並在二一年拿到台灣第一張視網膜AI輔助軟體許可證,如今也在診間成為糖尿病患者預防視網膜病變的利器。

 

晉弘董事長鄭竹明解釋,視網膜上面有很多微血管,血糖過高會導致視網膜病變、視力大幅衰退,甚至是失明。過去,相關病變的診斷都必須交給眼科醫師,但實務上,在第一線遇到病患的主要是糖尿病或是社區診所醫師,即使診間配有眼底攝影機,也不太敢做出診斷。「以前篩檢率很低,只有兩、三成,常常為時已晚,導致患者失明。」

 

手持式的硬體加上AI軟體,可以輔助家醫科或非眼科醫師診斷,大大提升篩檢率至七成以上。這幾年家醫科診所開始配備,二一年,台灣遠距醫療實施健保給付後,地方衛生所也開始配備。晉弘並與遠傳電信合作,兩年前布建在台東縣所有衛生所,這台裝置也已在日本取證。

 

晉弘的另一項相關產品則是智慧傷口照護機,簡單說,即是醫師可用它幫病患拍攝傷口畫面,上傳到雲端由軟體判讀。「糖尿病患者的傷口不易癒合,容易惡化成蜂窩性組織炎,傷口要復原往往得花上半年到一年,且須妥善照顧。透過我們這個機制,醫護人員可以隨時監控,恢復時間減半。」鄭竹明說,透過遠距醫療方式,可以用AI去精準量測傷口的3D尺寸,也可判斷褥瘡四期病徵,醫師不用到現場,就可以監控。

 

在通訊不佳、不易上傳至雲端的偏鄉,晉弘也與NVIDIA開發邊緣計算AI電腦,相當於工作站的規格。AI軟體放在電腦上面,外形是十五乘以十五公分的盒子,裡面就是超級電腦,放在衛生所可以隨時隨地使用,運算速度非常快,大概七、八秒就可以判讀。

 

無論是連續血糖監測系統所帶來的精準管理、數位療法變革,又或者是AI快速發展所造就的併發症治療新解,在對抗糖尿病的戰役上,新武器陸續出現。它依然是惱人的健康大敵,但,與它怡然共處的可能性,也隨著新工具報到而愈來愈高了。

延伸閱讀
出身醫師世家,親人卻多因糖尿病逝世...他創血糖管理App,10年翻亞洲第一大,全球3大製藥巨頭都合作
出身醫師世家,親人卻多因糖尿病逝世...他創血糖管理App,10年翻亞洲第一大,全球3大製藥巨頭都合作

2023-04-26

別跟糖尿病友搶藥 用瘦瘦筆減肥小心後遺症
別跟糖尿病友搶藥 用瘦瘦筆減肥小心後遺症

2022-11-25

晉弘的手持式五官鏡  搶下美國八成市占、登美總統座機         一群醫療門外漢  美國醫材龍頭收服記
晉弘的手持式五官鏡 搶下美國八成市占、登美總統座機 一群醫療門外漢 美國醫材龍頭收服記

2022-04-20

「利率倒掛」 敲響美股警鐘 ——兼論血糖試片廠泰博
「利率倒掛」 敲響美股警鐘 ——兼論血糖試片廠泰博

2018-12-26

泰博是台灣醫療器材模範生
泰博是台灣醫療器材模範生

2010-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