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痘疫情有升高的趨勢,根據指揮中心數據,我國自去年(2022)6月將猴痘列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截至目前累計確診40例病例。網路爆料公社有網友PO文指出,有名外籍看護在照顧阿嬤後被傳染猴痘送到北部某醫院,引發恐慌。
對此,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周四(4/20)澄清,經北市衛生局與當事醫院確認,確實曾通報個案並隔離收治醫院,但當天就採檢陰性排除猴痘,已經出院。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也強調,若散佈不實謠言會法辦。
清明連假後,猴痘個案通報數持續增加。有網友在網路PO出照片指出,「外籍女看護出現疑似猴痘症狀,到馬偕醫院急診,聽說都沒放假只跟阿嬤在家跟出門買菜,不知道從哪裡傳染的,請大家注意怕猴痘會大流行」。
對此,羅一鈞回應,該傳聞是錯的,經台北市衛生局向馬偕醫院了解後,該名外籍看護為馬偕醫院4/17通報個案,當時隔離收治在醫院,經當日採檢陰性排除猴痘,目前已出院。
羅一鈞強調,這波猴痘疫情傳播仍是人與人的親密接觸為主,特別是跟陌生人、不特定人士,包括性行為、性接觸在內。而這波疫情要觀察到5月初,呼籲民眾減少人與人之間陌生、不特定的親密接觸。
對於有專家建議,如果有外宿需求,建議自備床單、毛巾等個人衛生用品。對此,羅一鈞指出,目前國內外沒有任何個案是因為旅館床單、毛巾接觸而感染,主要傳播途徑仍以親密接觸為主,民眾不要抓錯重點,也不會建議自備這些物品。
羅一鈞日前表示,5月將會再進口2萬劑猴痘疫苗,可供6萬人作為第2劑施打,屆時到貨會再做安排。
相關新聞
「我是台灣第二例猴痘個案」患者隔離40天心路歷程:剛發病像青春痘,後來痛到每天打止痛針
猴痘單周暴增15人創新高!傳染鏈擴大恐有社區感染…住飯店多做「這件事」更安全,傳染途徑、預防一次看
猴痘傳染方式有兩種
根據根據疾管署官網,國內已於去年6月23日新增「猴痘」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傳染方式有兩種,一為「人傳人」:猴痘可以透過密切接觸確定個案的皮疹、瘡痂、體液造成人與人之間的傳染。接觸到感染者呼吸道分泌物、損傷的皮膚或黏膜或被污染物品而感染。飛沫傳播需在長時間面對面接觸情境下較容易發生,因此醫護人員及同住家人都有較大的感染風險。產婦若感染猴痘病毒,可經胎盤垂直傳染給胎兒,或於產程中因接觸而傳染。
另外一種為「人畜共通傳染」,直接接觸感染動物的血液、體液、損傷的皮膚或黏膜而被感染。食用受感染的動物肉類也是一種危險因子。此外,猴痘的潛伏期約為3至21天,通常為6至13天。
感染猴痘有什麼症狀?
猴痘感染後症狀包括發燒、畏寒/寒顫、出汗、頭痛、肌肉痛、淋巴腺腫大(如耳週、腋窩、頸部或腹股溝等處)、極度倦怠。發燒一至三天後出現皮膚病灶,通常自臉部蔓延致身體其他部位,四肢比軀幹更常見。皮膚病灶出現後會依斑疹、丘疹、水泡、膿疱階段變化,最終結痂脫落,嚴重病患疹子數目可達數千。
但2022年的全球流行疫情觀察到:前驅症狀例如發燒,並不一定出現,或皮疹先出現之後才有發燒等症狀,皮疹常出現於生殖器或會陰部,且不一定會擴散至其他部位,需約2至4週才會結痂脫落。大多數個案可於幾週內康復。兒童及免疫功能低下者尤其容易重症,併發症包括繼發性細菌感染、肺炎、敗血症等。
猴痘疫苗接種方式
猴痘疫苗分2種
1.暴露後預防(PEP)疫苗:根據國外初步文獻,高風險接觸者應在最後一次暴露後14天內接種,疫苗保護力約達8成,於最後一次暴露後4天內接種,可達最佳預防效果。若在暴露後4至14天內接種,則可能無法預防發病,但可降低疾病嚴重程度。
2.暴露前預防(PrEP)疫苗:國外初步資料顯示,完整接種2劑的保護力高達8成以上,接種1劑也有約4-8成的保護力。
猴痘疫苗在接種第一劑後就有部分保護力,第二劑後14天可達免疫高峰,但因使用經驗有限,對此次流行病毒株之疫苗有效性及抗體持續時間尚不清楚;因此就算已接種疫苗仍應持續採取各種防疫措施保護自己,避免與猴痘患者有密切的皮膚接觸(包括性接觸等親密接觸)。
猴痘疫苗第一劑與第二劑接種間隔至少4週。已完成第一劑疫苗接種者,請待衛生單位通知完成第二劑疫苗接種。現階段因疫苗供給有限,為提高涵蓋率,暴露前預防(PrEP)之接種對象先以接種1劑為原則。
猴痘疫苗如何預約?
疾管署表示,民眾先自我風險評估「近6個月內曾有高風險性行為」,符合條件者即日起至5/12期間,至疾管署「猴痘疫苗接種意願登記平台」進行登記。
需注意的是,在填寫意願登記時務必填寫正確資訊,完成後疾管署將依據登記順序與所選擇醫院可提供接種名額,依序寄送電子郵件通知至選擇的接種醫院,進行網站連結預約掛號再依時間前往醫院接種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