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榮民總醫院心律不整治療暨研究中心主任羅力瑋表示,心電圖是診斷心律不整最重要的工具,不論是心房顫動、心房撲動、陣發性心室上性心搏過速、心室頻脈等,然而心臟超音波、胸部X光等檢查,主要是看心臟大小、心臟構造等是否異常,僅為輔助檢查。
很多人的心律不整是陣發或偶發性,因此,在做心電圖的當下,不一定可以立即監測出來,若心律不整發作並不頻繁,可使用食藥署醫材認證的穿戴裝置,如Apple Watch、ASUS VivoWatch,有症狀即時記錄,再交由醫師判讀,可提高診斷的機率。
心律不整 有機率導致猝死
羅力瑋提醒,心律不整若長期不治療,如心房顫動、心房撲動,將增加中風風險;心室頻脈則有猝死的可能性。他進一步說明,高齡是心房顫動一大原因,尤其是七十歲以上;此外,有甲狀腺亢進、糖尿病、高血壓等也比較容易發生心房顫動。一般來說,都需要透過藥物或心臟電燒手術等治療才能改善症狀。
以心房顫動而言,在早期,心臟電燒手術列為第二線治療,不過,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如今除了藥物治療,亦可直接進行心臟電燒手術。
然而,做了心臟電燒術後就能恢復正常心律、不需服用藥物?「不一定。」羅力瑋解釋,心臟電燒手術最大的好處是降低發作頻率、改善症狀以及減少抗心律不整的藥物,但,多數病人依舊得使用抗凝血藥。至於,能否降低中風、心衰竭的機會?仍需更多臨床資料佐證。
不過,並非所有病人都可以接受心臟電燒手術,術前必須接受「經食道心臟超音波檢查」確認心臟解剖構造、心臟有無血栓等,及「心臟電腦斷層檢查」或「心臟磁振造影檢查」評估心臟、冠狀動脈等狀態;倘若發現心臟內有血栓,就得先處理血栓問題。畢竟,心房顫動的心臟電燒手術不像急性心肌梗塞須緊急治療,醫師會建議病人於適合狀況下再接受治療。目前台北榮總每年有約七百例的心律不整電燒手術,一半以上為心房顫動電燒術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