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統計,台灣洗腎人口密度高居全球之冠,罹患腎臟病人口約12%,推估洗腎人口數超過9萬大關。
飲食習慣與身體健康息息相關,一般民眾常認為,會造成洗腎的原因,不外乎是吃太鹹或太重口味,不過腎臟科醫師洪永祥指出,造成洗腎的原因,「吃太鹹」已經退居第二名,以台灣目前第一傷腎的飲食是「吃太甜」。
在台灣有46%左右的洗腎患者是因為糖尿病產生的併發症導致腎臟功能損壞,而這正是導致台灣洗腎居全球第一的原因
腎臟科醫師洪永祥在臉書《洪永祥醫師的慢性腎衰竭攻城療法》指出,台灣飲料店跟超商密度都是全世界第一名,「人手一杯飲料是小確幸,珍珠奶茶絕對是台灣的奇蹟,但台灣年輕人也付出相當大的健康代價。」
吃太甜逐漸成為年輕人腎臟壞掉主因
洪永祥醫師表示,國家衛生研究院所做的《2018年腎病年報》顯示,透析的好發年紀雖然大部分還是65歲,但出現需要警惕的現象是「過去在40歲以下的透析患者,大部分是因為腎絲球腎炎,但現在已經有超過3成以上的人是因為糖尿病。」出現此趨勢也正代表糖尿病已越來越年輕化。
此外,2019年公佈的《台灣第2型糖尿病年鑑》,提到2000年到2014年,台灣罹患糖尿病的人數增加了2.6倍,20歲以下的罹病比例也大幅增加,已經從2008年的9.65%增加到13.94%,幾乎成長快1倍,讓洪永祥醫師直言:「這跟年輕人喜歡喝飲料的文化絕對脫離不了關係」。
男大生愛喝含糖飲料差點洗腎
洪永祥醫師也指出曾收治一名男大生,喝了4年含糖飲料「全身是病」,腎功能急速惡化差點洗腎。
這名男大生在高中時只有一點蛋白尿現象,切片結果是微小病變、為很輕微的腎絲球炎,於門診控制良好,上大學後就沒再回診。直到大學畢業後再出現,人卻腫了一圈,腎絲球過濾率從過去90分狂墜剩下28分,已是慢性腎衰竭第四期,第五期可能就要洗腎。
男大生的母親不解「都有吃藥控制為何急速惡化?」經醫師追問才發現,可能與喝太多含糖飲料有關;男大生在遠赴異地求學時除了常吃外食,也愛喝飲料,一週4~5杯,體重因此狂增20公斤,甚至出現痛風、尿酸過高、中度脂肪肝。
手搖杯比罐裝飲料更危險
台灣人有多愛喝飲料?根據經濟部統計,台灣每年約可賣出10億2000萬杯手搖飲,2021年的冷熱飲料店總營業額為新台幣924億元,2022年的飲料市場店家數飆破2萬7509家。
102-105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顯示,有高達83.6%的19-44歲成人、93.9%的國中生及88.9%的高中學生每週至少喝1次含糖飲料。
洪永祥醫師表示,「手搖杯比罐裝飲料更危險,因為裡面是果糖,果糖的代謝跟一般的葡萄糖是不一樣。」
果糖是依賴肝臟代謝的,在代謝的過程中會轉換成三酸甘油脂而變成脂肪,不只肝臟堆積成脂肪肝,更是導致代謝症候群也就是糖尿病前期的最大元兇。
預防腎臟病最好的方法就是「三多、三少、四不、一沒有」:
三多:多纖維、多蔬菜、多喝水(以沒有水腫為前提);
三少:少鹽、少油、少糖;
四不:不抽菸、不憋尿、不熬夜、不吃來路不明的藥物;
一沒有:沒有鮪魚肚,控制體重不過重。
飲料喝10年 痛風、糖尿病比例增加
那到底能不能喝手搖杯?洪永祥醫師解釋,國內學者大部分是建議一週不要超過3杯飲料,若超過這個數目在年輕的時候可能只會覺得自己水腫或胖胖的,但過了30歲腎功能會比一般人衰退來的快,40歲就可能要洗腎;而喝飲料喝10年,痛風、糖尿病、腎臟透析的比例就大增。
喝飲料導致肥胖與糖尿病大家都知道,但為什麼會導致痛風?
醫師解釋當果糖在代謝的時候,會產生一個副產物「腺嘌呤」,而嘌呤其實就是「普林」,會變成尿酸,最後演變成痛風。根據研究,每天喝1~2杯含糖飲料,比1個月喝不到一次的人,高尿酸血症的風險增加85%,痛風導致腎病變也成為台灣洗腎前五名的原因。
▲台灣慢性腎臟病人口約占9~12%,其中洗腎人口已衝破9萬4000人。(圖/shutterstock)
想避免洗腎 喝什麼最健康?
洪永祥醫師表示,腎臟病患最好完全不要喝飲料,而健康的人可選擇減脂又低熱量的飲料,像是低脂鮮奶、無糖豆漿、無糖茶、氣泡水、低卡能量飲、黑咖啡、無糖杏仁飲等等,在熱量計算上則是每100ml<60卡的較為適合,總攝取量200大卡左右為佳。
其次則是看重「營養素比例」,含有蛋白質及膳食纖維的為佳,尤其有膳食纖維可以延緩血糖上升、調整生理機能。
若要加奶可選擇低脂鮮奶或堅果奶、杏仁奶、豆漿。避免像是奶蓋、奶精(反式脂肪)、煉乳(糖份高);添加口感豐富的添加料可考慮比較低熱量的像是:蜂蜜、仙草、愛玉、奇亞籽、寒天晶球,儘量避免掉高熱量的珍珠、粉圓、芋圓、地瓜圓等。
不過,醫師最後仍提醒,為了大家將來的腎臟健康,希望大家從小就養成喝白開水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