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有急性腸胃炎的經驗,不適感令人坐立難安,更可怕的是,有些會出現群聚現象。
腸胃炎又分病毒性、細菌性感染,這兩者有何差別?又該如何緩解?
冬季春節前後正是「病毒性腸胃炎」流行期,特別是諾羅病毒又有「一人得病,全家遭殃」的封號!
「腸胃炎是一年四季最常見的疾病。腸胃道系統因感染等因素,導致一連串發炎反應。」土城醫院內科部感染醫學科主任楊政晧說明,腸胃系統包括上消化道的口腔、食道、胃、十二指腸,以及下消化道的小腸、大腸、直腸、肛門。當上消化道發炎,會有噁心、嘔吐、胃脹氣、胃痛等症狀,甚至吃什麼就吐什麼;下消化道則是以腹痛、腹瀉表現。
老一輩常說「吐比拉更嚴重」,「其實不見得,只是發炎的位置不同而已。」楊政晧澄清,臨床上會認為腹瀉要更加留意,這代表食物完全沒有被腸胃道消化、吸收,營養流失外伴隨著體液流失,嚴重時有脫水的情形。
看似普通 發燒仍應就醫
腸胃炎看似如此普通的疾病,該就醫嗎?原則上,只要進食無礙是可以再觀察,但若伴隨發燒、吃就吐或拉肚子,應就醫檢查,特別是孩童、長輩,尤其有臉色蒼白、呼吸急促、心跳加快、意識不清等現象更要積極就診。
腸胃炎又分為細菌性及病毒性腸胃炎,楊政晧表示,了解何種病原體感染是有特殊用意,不是為了治療方向,而是站在疾病防治、食品安全角度,可及時提醒大眾,留意手部衛生、食品衛生、加強環境清潔,進而降低傳染。
例如沙門氏菌的細菌性腸胃炎常見於食物中毒,諾羅病毒的腸胃炎主要是接觸感染者體液;盛行時間也不一樣,沙門氏菌、霍亂弧菌好發於夏天,輪狀病毒容易在夏季轉秋及冬季時流行,諾羅病毒、輪狀病毒是冬天較為常見,腺病毒則是一年四季都可能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