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天氣變化大,不少民眾會出現筋骨、關節痠痛等症狀。
中醫師表示,多數痠痛是與勞損、老化,外加寒冷入侵有關,必須先了解病因後,再對症下藥。
隨著天氣逐漸轉涼,甚至偶爾下個小雨,門診中多了許多來看筋骨痠痛的患者。「唉唷,我最近都可以當氣象台了,只要膝蓋開始痠痛,就知道又要變天了!」「最近早上起床,手腳關節『頂叩叩』,都要活動伸展一下才會覺得舒服,請問醫師有什麼方法可以改善?」
其實筋骨痠痛的年齡層發生範圍愈來愈廣,不只是老年人,如果平常保養不好,就連年輕族群也很容易產生問題。肢體肌肉、關節的痠麻腫痛,中醫稱之為「痺」,內在原因有慢性勞損與年老退化,外界因素則由風寒濕邪引起,如因天氣寒冷或受潮濕侵襲。
勞損、退化病因交雜
風寒濕邪入侵 更加劇痛楚
慢性勞損,是因姿勢不良或重複勞動造成肌肉過度使用,使得氣血運行不暢,氣滯血瘀,不通則痛。長期下來,就會有筋骨痠痛、肌肉緊繃僵硬、關節轉樞不利的狀況。
至於老化、退化,則因年紀漸長或過度勞累,如長期熬夜者,由於肝腎虧虛,「肝主筋、腎主骨」,筋脈失於濡養,不榮則痛(指身體臟腑得不到適當營養而發出疼痛訊號),或是骨質流失,逐漸有腰、膝痠軟的症狀,甚至身體有多處關節感到不適的情況發生。
由「風寒濕邪」引起的筋骨痠痛,對溫度、濕度的變化更敏感。中醫醫書提及:「風寒濕邪留而為痹,筋脈痹阻,則筋骨僵硬、疼痛、活動不利。」寒風刺骨是有道理的,低溫會讓關節肌肉緊縮僵硬、筋膜延展性變差;濕度可能會使因退化而腫脹的肌腱、韌帶更加惡化,造成筋骨關節更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