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症恐導致長輩失能、生活無法獨立,平均每3秒就有1人罹患失智症,不僅對病患本身,也對照顧者、家屬、社區及社會造成嚴重衝擊,成為全球性公共衛生課題。根據推估,未來20年,台灣平均每天將新增48名患者。然而社會大眾因長期對失智症的恐懼與汙名,導致國內確診率偏低。屏東基督教醫院從2015年起,結合社區力量與7-ELEVEN企業公益資源,推動創新行動及早救智,讓失智與高齡友善種子能在生活中萌芽茁壯。
台灣去年失智症人口約31萬人,65歲以上長輩失智症盛行率約7.78%,失智症照護是一條漫漫長路,平均照護年數約8~10年。如何兼顧「照護」與「照顧」,光靠健保醫療、長照政策已是杯水車薪,家人光靠親情苦撐,也可能油盡燈枯。有鑒於此,屏基運用社會設計連結社區、學校、企業,從點串連到線、面實踐友善行動,用創新方案打破失智症汙名、撐出友善的空間,並匯聚社區中重要他者的共識,擴大社會安全網絡的保護力。
屏基醫療財團法人屏東基督教醫院(後簡稱屏基)董事周文珍表示:「最容易發現罹患失智症的其實是患者本身,但往往也因擔心表達後不知會得到何種待遇,最終不敢或不願向職場或家人訴說。」尤其以屏基所在的服務區域高屏地區來說,更多是老老相伴、獨居長輩,遇到問題只能以「退化」「健忘」輕描淡寫帶過。
屏東基督教醫院打造《我的一天》失智症生活體驗空間,期待民眾能夠過體驗踏出「同理」的第一步。
提升失智症識能率 創新策略幫助去汙名化
根據國際阿茲海默症協會(ADI)日前發布「2022年世界阿茲海默症報告」數據顯示,全球數千萬的失智症患者中,竟有高達85%的人無法獲得妥善診斷後護理,對此,專家呼籲將失智症治療與支持視為人權。在台灣,依據《失智症防治照護政策綱領暨行動方案 2.0》白皮書,希望在2025年將台灣失智症確診率提升至7成、社區識能率達全人口數7%目標。
失智症不只是讓人失去記憶,因疾病影響其認知,帶來人時地物的混亂、生活失序與日常生活功能喪失,影響更大的是家庭與社區關係的破壞與困擾。為了讓全民認識並同理失智症,屏基推出「《我的一天》失智症生活體驗」,透過沉浸式體驗、主題討論、微型展覽等形式進行多元展演,結合劇場、建築、聲音設計人士合作打造出全新型態失智症主題教育空間,讓民眾透過體驗培養出同理心。
屏東基督教醫院在社區推廣自製失智症劇情VR短片「暗暝」,引導民眾走進失智症長輩的日常「視界」。
除了創建體驗失智症的空間,屏基製作了失智症VR短片《暗暝》,利用第一人稱視角體驗,引領民眾走進失智症長輩的日常「視界」,體驗失智症者日常生活中所面臨的困難及心境轉折。周文珍強調:「確診失智症並不是為了定生死,而是讓患者與家人知道如何一同改善,讓患者可以有更好的生活品質。」
集重要利害關係人 共推利己利他友善行動
推動失智症教育向下紮根,屏基也在原鄉服務據點三地門鄉社區日照中心,邀鄰近地磨兒民族實驗小學百合班學生赴日照中心擔任兒童照護員,與長者進行老幼共學活動,每月2次、持續3年,並創作以原鄉生活為背景、失智症為主題的繪本故事《記憶藏寶盒》與《超人奶奶》。孩子們童言童語地說:「希望繪本可以讓全世界的人認識失智症,跟我們一樣學會怎麼幫助他們。」
依衛福部委辦失智症流行病學研究報告發現,全台有9成以上失智者居住於家中,當失智人口快速增加,照顧人力卻因少子化,更加重照顧者壓力與負擔,如何凝聚社區力量,進而成為社會支持網絡的一環,確實有其必要性。周文珍直言:「沒有一種方法可以解決所有的失智症問題,除了長照之外,社區友善也是關鍵力量。」
屏東基督教醫院與地磨兒小學合作,創作排灣文化失智主題繪本。
屏基結合通路力量,將7-ELEVEN屏東鄉鎮門市設為社區關懷據點,舉辦「好鄰居健康教室」衛教暨健促活動,搭配雲端資通技術建置「智慧健康量測站」,另針對門市人員規劃15~30分鐘失智友善課程與高齡模擬體驗活動,增進對失智症的認識,培養敏感度、理解與包容,進而給予適當關懷和協助。
「有敏感、能辨識、會對應、有行動,是一般社會大眾跨出失智友善行動的第一步。」周文珍期待在社區推動全齡、跨世代的失智友善環境,讓人人都能成為熱血相助的一份子,未來也將在學校和社區推出「小小空間規劃師」活動,以設計創新學習方案,讓學童透過生動活潑的方式,認識高齡友善環境觀念,發揮創意、動手改造不便於長者日常生活使用的設計,實踐寓教於樂、做中學的有感學習模式。促進跨世代共融,對失智症患者,由下到上織起更綿密的社會支持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