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汗症,是一種出汗異常增加的症狀,中醫看此症為「陰陽失調」,可從補氣生津、滋陰清熱著手,食療搭配日常穴位按摩可緩解改善。
流汗是人體調節體溫的機制之一,適當出汗,人體會感覺舒服些,但排汗過多,甚至可能伴隨惱人汗臭,就令人尷尬又困擾。
何謂多汗症?指人體汗出異常增多的疾病,按病因可分為原發性與繼發性。原發性多汗症,是因「交感神經亢進」引起異常排汗,多發生於手心、足心、腋窩等汗腺分布較多之處,此類患者占大多數,且有強烈的遺傳傾向。繼發性多汗症,則是因其他系統性疾病造成的多汗狀況,如糖尿病、低血糖、甲狀腺功能亢進、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等。
從異常汗出 看身體警訊
傳統中醫對於「汗出」機制,最早描述出自《素問.陰陽別論》:「陽加於陰謂之汗。」說明「汗」是陰與陽交互作用的產物,人體內的陰液隨著陽氣的蒸騰氣化布於體表,又透過體表衛氣的宣通,出於腠理毛孔而成為汗。以中醫角度而言,任何會造成「陰陽失調、營衛不和」的因素,皆會造成病理性汗出過多。
中醫論異常汗出分為四種。一是「自汗」,白天容易出汗,稍稍勞動便汗流夾背,多見於氣虛證與陽虛證。二是「盜汗」,夜間睡眠時不自覺汗出,醒後則止,多見於陰虛證。三是「戰汗」,外感熱病過程中,突然發生戰慄,繼而全身出汗,為邪正相爭的表現。四是「黃汗」,汗出色黃而染衣的症狀,多見於濕熱證。
而不同汗出種類與兼夾症狀,可分為五類。
一是氣虛不固型,常見疲倦乏力、怕風,稍勞動就大汗淋漓與易感冒、面色偏白。治則為補氣固表,方藥為補中益氣湯、桂枝湯合玉屏風散。可從事散步、太極拳、游泳、瑜伽等柔緩運動,食療可選耆棗五味粥,以十五克黃耆、十克五味子、三十克浮小麥與十枚大棗小火煮成濃湯,去渣留汁,再放入五十克糯米熬成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