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也有一樣的觀察?打開電視,總是被滿滿的健康食品、保健品廣告轟炸,其中不少還是以類新聞、類戲劇的方式呈現,廣告長度以「分」計時。
廣告熱度反映商機潛力,那麼,台灣的保健品商機有多大?你吃進肚子裡、宣稱能改善健康狀況的各種保健品,背後究竟藏著什麼祕密?本期封面故事,我們揭開保健品市場的神祕面紗。
「同樣一顆善存維他命,為何台灣的售價比美國貴兩倍?」同事的疑問,成了題目的起點。造成價差的關鍵原因在於保健品的關稅稅率,而價差的連鎖效應,套用業者的形容,是讓台灣保健品市場成了一個「又夯又亂」的競技場。
因為價差大,所以標榜能低價入手的電商平台、網路代購大行其道,在蝦皮的搜尋區輸入「維他命」關鍵字,動輒跳出上千代購賣家,但其中的真真假假,誰也分不清……;既熱鬧、也紛亂。
或許也是因為價差大,本土業者更有揮灑空間,能在掌握相當利潤空間下仍然取得價格優勢,於是,不少保健品的品牌業者,還有為其研發、代工的生產商,這些年來悄悄創造出驚人業績。報導中,我們敲開廠家大門,一探這些人氣保健品供應商的真實底氣。
只不過,利潤可期的環境,參與者往往也就良莠不齊,知情人士說,許多在網路、電視上大打廣告的業者,其實也是經常被政府開罰的黑名單。罰不怕嗎?舉個例,光看「廣告違規」,去年台北市衛生局共開罰336件,罰款總額1874萬元,每張罰單平均5萬5千元,對比利潤空間,小巫見大巫。
據估計,台灣人每年吃掉約1千6百億元的保健品,這是高含金量的熱鬧市場,但另方面,也是個需要更多整理的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