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如何,台灣的保健品市場直扣1千億元大關,應該已是事實,面對這個幾乎已經成為與你我生活息息相關的「民生必需品」,若以食品所估計的1千6百億元計算,等於平均每個人每年花費將近7千元在保健品上,這個數字,已經是主計總處統計每人每年花在「衣著鞋襪及服飾用品」上的三分之一多。
但是如果能彌平台灣、美國之間的價差,這筆7千元的開銷,國人是不是可以用2千多元的價格,就得到一樣的保健功能?

根源:關稅30%是價差元凶?
關務署稱:降稅未必降價
首先來看看造成價差背後可能形成的原因,究其根源,高達30%的關稅肯定是原因之一。
根據財政部關務署的關稅規定,「錠劑、膠囊狀食物製品」項目的關稅稅率是30%。30%的關稅高不高呢?如果說連對身體健康有所危害的香菸,關稅只有27%,再看過往常被認定因為高關稅,招致進口價格太高的汽車,關稅也不過17.5%,保健品被課以30%的進口關稅,絕對不算低。
這個關乎民生必需的保健品,為什麼會訂定如此高的關稅?稅率有無調降的空間?根據關務署企劃科科長江顯和表示,大部分的保健食品關稅的確訂在30%,這是2002年台灣正式入會世界貿易組織(WTO)時談判的結果,至今20年來都沒有調整過;最近5年內雖然有進口商提出降稅的建議,但建議送到經濟部後,還是以「維護國內產業發展」為由,最後沒有調降。
財政部說,若要調降關稅稅率,需要撰寫「國庫稅損(收)評估報告」,通常檢核該商品的主管機關會考慮兩項影響,一是「高關稅能否促進(保護)國內產業發展」,另一是「調降後是否將價差回饋給消費者」。
財政部舉例,2011年時嬰兒奶粉的關稅原本是5%,也是在消費者反映過高的情況下調降為2.5%,但最後進口商以「一罐嬰兒奶粉只有3百多元,調降2.5%大約7、8元,消費者無感」為由,沒有降價。
換言之,根據財政部的解釋,即使調降關稅,也未必能夠讓國內進口的保健品因此降價。
財政部的回覆是否能讓人滿意?首先來看降低關稅可能造成國庫損失這個議題,或許可以從另一角度解讀。

好市多是強勢通路,只要上架幾乎就是銷售保證,它的藥房專櫃是許多保健品搶破頭想要進駐的一級戰區。(攝影/劉咸昌)
繞道:消費者自尋出路
蝦皮、好市多保健品賣翻天
如果打開手機上的「蝦皮購物」的App,輸入關鍵字「善存女性綜合維他命」,立即搜尋到的賣家多達458家,如果只輸入「維他命」,更是多到超過1千家以上,難以計數;而且進一步點閱進去,許多賣家的網頁上不乏「美國代購」、「加拿大代購」的醒目字眼。
這個現象凸顯了最直接的市場供需:如此為數眾多的賣家,就意味著市場需求有多強大。換言之,當價差如此之大,消費者自然馬上轉戰到代購業者的身上,蝦皮上的賣家如此之多,就是最好的證明。
還有一個消費者遇到價差另謀出路的通路,那就是Costco好市多。
好市多不似一般的量販店,它以精準選品為主要特色,尤其是挑選進口保健品,一旦被它選中、加上好市多堅持低毛利,壓低價格,據了解在疫情期間,台灣消費者狂掃維他命,櫃位幾乎來不及補貨。
「維他命確實一直是好市多業績非常好的商品。」好市多亞太區總裁張嗣漢曾經證實。保健品只要能上好市多的架,幾乎就是銷售保證,台灣人熟悉的威德(Weider)益生菌,就在好市多賣到成為銷售王(詳另文)。
「在網路時代,消費者的需求彈性變大,想要藉由關稅來維持國庫稅收的難度愈來愈高。」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吳大任說。換句話說,當關稅高、價格高,消費者自然就會立刻尋求代購等其他管道,而國庫因此少收的稅收,難以估計。


蝦皮上的維他命賣家何其多?但其中真偽不明,也讓國人健康蒙上陰影。(攝影/吳東岳)
反制:防堵國庫破口
海關從嚴 跨海網購iHerb退出台灣
根據目前跨國網購規範,個人的進口郵包物品,完稅價格在新台幣2千元以內者,可在半年內享有6次免徵關稅、貨物稅及營業稅,這也是蝦皮上的維他命賣到如此暢旺的原因。
財政部當然察覺這個國庫破口的「渠道」,並且著手極力防堵;因此從去年開始,許多跨海銷售的進口保健品品牌都驚覺,財政部查緝網購貨品的力道變嚴格了。例如美國一家知名的保健品電商平台「iHerb」,就因為許多消費者抱怨貨品被卡在海關過久,甚至被要求補稅等,最後宣布退出台灣市場,不再接受郵寄到台灣的訂單。
iHerb不是小店家,這個平台上囊括數千種各品牌的保健品,而且郵寄速度又快又便宜,因此當它決定退出台灣市場的消息一出,網路河道上一片哀號。有媒體曾估算過,iHerb的台灣會員可能高達十萬人,這個數據雖然未經官方證實,但已足見價差問題對台灣消費者購買行為的影響程度。
其次,財政部以上次嬰兒奶粉降稅2.5個百分點的例子,證明「降稅不見得能降價」,但保健品關稅高達30%,調降空間遠比嬰兒奶粉的5%稅率大很多,如果一口氣調降10個百分點、甚至20個百分點,對價格影響絕對不只一點點。
再者,更重要的是,保健品的平均價格大約都在1千元以上,甚至不乏一瓶3、5千元的高單價商品,關稅一調降可能差到數百元甚至上千元不等,消費者肯定會「很有感」。
此外,如今行政院設有「物價聯合查緝小組」,若保健品的關稅調降,進口商有沒有據實反映在價格上,答案應該會很清楚。
至於高關稅的另一目的,是「促進國內產業發展」,這點確實非常符合目前國內的產業現狀。生技業蓬勃發展,尤其比起新藥研發,生產保健品的毛利率高、營收穩定,幾乎成了許多公司營運「打底」的重要來源。
「佳格、葡萄王、大江生醫、晨暉等,都是台灣保健品生產優良廠商。」食品所陳麗婷給予肯定。
不只生技公司,保健品的高獲利讓許多非生技的行業都眼紅,不惜跨界搶灘,甚至因為賣太好而反客為主,成為公司轉虧為盈的金雞母。例如民視電視台推出的自營品牌「娘家」(詳另文),就因為表現太出色,引發一堆電視台紛紛投入這場保健品大戰。

迷思:國人偏好國外品牌
本土品牌靠電視、廣播異軍突起
抱著「有吃有保庇」的心理,台灣人愛吃保健品不是新聞,而且即使高關稅,但國人愛吃國外品牌恐怕仍勝過本土品牌,以《今周刊》統計前30大保健品牌來看,國外、國內品牌占比約為45比55,但這還不包括不少的消費者拐彎透過蝦皮、網路代購等其他管道,購買國外知名的保健品牌,例如善存、萊萃美、LAC等,如果一併加總進來,國外品牌應該會略勝國內品牌一籌。
當然,近年來台灣國內品牌也力爭上游搶下好成績,除了娘家之外,盤據尼爾森愛科的排行榜第二名「得麗」,或許外界有些陌生,但如果到中南部,不少高齡消費者,對它的明星產品鈣粉、魚油可能都很熟悉。
得麗是目前全台共17個廣播網、微微笑廣播電台的負責人、被稱為「廣播奇人」的石川所經營的保健品牌,透過廣播強力放送,將保健品賣到全台灣,也賣出驚人的成績。
還有直銷產業,並未在這次的統計範圍內,但直銷業販售的保健品,也是國內保健品非常重要的通路之一,例如葡眾旗下的產品,每年就賣出近百億元的亮眼數字,也是個中好手。
若就成分而言,除了長銷品維他命B、C及綜合維他命外,近年最夯的,莫過於保護腸道或改善過敏的「益生菌」;另外,因3C產品造成視力退化而買氣猛升的葉黃素,以及疫情下民眾追求提升免疫力所對應的牛樟芝相關產品,也均見異軍突起,成為國人新歡。
這是一個幾乎已經成為紅海的半成熟市場,高速的成長、高額的產值,加上高毛利率,誘使許多人都想跳進來分食一杯羹。但,這也是最亂的市場,從上游來源的取得、生產製造,到廣告行銷,中規中矩品質優良的廠商很多,但每天在電視上大打廣告、看似知名度、銷售都節節攀高,私底下經常接獲地方衛生局因為各種規定不合格而開罰的「黑名單」廠商,卻也不在少數。
亂象:黑名單廠商橫行
主管機關罰金比不上銷售紅盤數字
但由於對各保健品生產工廠、以及在有線電視上主打的廣告是否誇大不實等查緝工作,屬於各地地方衛生局的職權範圍,因此許多民眾常會不知道,原來經常打開電視廣告打得超凶的知名藥品,其實私底下竟然是衛福部的「罰單大王」。
「例如有一家藥廠,在各電視台經常買下長時段的藥品廣告,開頭就是宣稱療效,但其實根本沒有取得合格認證,但這段廣告幾乎每天打開電視都看得到,就是收罰單最凶的藥廠。」一位優良保健品商說。
只是,主管機關的罰金遠遠比不上銷售開紅盤的數字,因此廠商繼續違規,便宜行事。
保健品是吃進肚子的東西,最需要被嚴格把關,如果主管機關的衛福部食藥署能進一步成立專區,不只廣告誇大不實,連同所有製程、工廠環境不潔等各種裁罰案集結整理,供民眾購買保健品前,能先上網搜索檢閱,甚至定期公布黑名單,相信遠比幾十萬、百萬元的裁罰金更具威嚇效果,也才能做到真正為民眾的身體健康安全把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