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疫情嚴峻,中醫界研製出各類型的防疫茶,但在挑選防疫茶時,仍有原則必須依循,以免防疫未及,反而增添身體負擔或造成副作用。
中醫藥物的性味分類有「寒熱溫涼」、「酸苦甘辛鹹」,看似具相同特性的藥物,其作用會加註歸於五臟六腑(中醫稱為歸經)。像是治療新冠肺炎的清冠一號中的魚腥草,辛、微寒、歸肺經。由此可知,魚腥草是在肺部發揮發散、降火(消炎)效果的中藥。
綜觀從國家中醫藥研究所到各大中醫醫學中心的防疫茶,主要的中醫治病原理大致分為「扶正祛邪」、「正氣存內,邪不可干」。例如使用黃耆,性甘微溫,歸脾肺經,可補氣升陽,益衛固表;黨參,則是性甘平,歸脾胃經,可益氣生津;麥門冬,性甘苦微寒,歸心肺胃經,可養陰潤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煩。
這些藥物可以強化脾肺,提升或鞏固身體免疫力,而後加入消炎解熱、抗病的成分,如魚腥草、桑葉、連翹、黃芩等。「用藥如用兵」,這樣的搭配,先鞏固後備與城牆,再有精兵對抗病毒大軍,可以讓防疫茶變成類似像清冠一號一樣以「抗病」為主,平常守多攻少,可當作「防疫」之用。
留意交互作用 勿自行調配
值得注意的是,這類扶正藥物有提升免疫力的作用,因此,自體免疫系統不佳、身體發炎發燒或孕婦、慢性病患者應慎用。民眾不應自行調配防疫茶,而且各家防疫茶有治療守備範圍,也必須經由中醫師判斷後才能服用。若有病況,更應以治療疾病為優先,不能有「防疫茶在手,疾病都沒有」的錯誤觀念。
尤其像黃芩,與目前有些抗病毒藥物有交互作用,須經中醫師評估患者服用之西藥,再開立避免衝突之處方,以免造成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