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中醫的養生理論,養心最好的時節在夏季,因為心主火,夏也屬火,而且人體在夏天時,血液循環會加快,心臟與血管因而必須承受更多的壓力,所以,所謂的「夏天養心」其實就是著手於改善心血管的負擔並增加心臟的活力。
很多人以為中風比較常在冬季發生,其實這是刻板觀念。尤其台灣的夏天高溫動輒將近四十度,厚重的暑氣令人吃不消,當人體出汗量增多,血液濃稠度就提高了,如果沒有適度補充水分,就容易發生血管阻塞。再者,夏天的室內外溫差大,身體忽冷忽熱,容易致使血管急速收縮,血壓上升,有的人會因此感到頭暈目眩,有的人則嚴重到引發中風或心肌梗塞,因此夏季更是要注意心血管的保養。
以下介紹幾項生活方式,是我在診間常常叮嚀病患的衛教方式,看似簡單,但根據我長年看診的經驗,能做到的人真的少之又少。其實大道至簡,將最平凡無奇的習慣建立落實於日常生活之中,才是遠離疾病甚至重獲健康的法寶呀!
1.每日午間小睡片刻
現在的人常常日夜顛倒,白天不起床,晚上不睡覺,有病患會說「我都會在白天補眠補回來」。但是,你仔細回想,生活作息不正常的那天,是否感覺皮膚會變粗糙,人的精神不濟,腦袋也很不清楚,這是因為沒有順著時令作息,人怎麼會舒服。
《黃帝內經》的十二時辰養生法中清楚寫到,心經的運行時間是在午時,也就是上午十一點到下午一點。這個時候用完餐,最適合小睡片刻,大約三十分鐘,多了反而不好。如果實在沒辦法午睡,也可以閉眼休息、保持心緒平靜,即使只有十分鐘、五分鐘也很好。
晚上最好在十一點入睡,讓肝經與肺都得到休息,這樣身體能把養分輸送給心,並把毒素與廢氣排出去,心才會得到最好的資源去運作。
2.忌冰品、重口味飲食
中醫的食補,是把食物當成補品的論調,因此,吃進什麼、喝入什麼都會影響身體的循環,為了要讓五行運行順暢,飲食最好中庸為宜。何謂中庸,可不是依著心情好壞、個人喜好來吃東西。像是重辣、重鹹、重酸等,過重的口味,都會傷到五臟六腑。
而冰飲與甜食,更是心臟的殺手。人的身體必須維持在三十六度左右,若是體溫太低會感冒生病,所以吃冰的行為會讓心把養分與血氣都用來維持住體溫,耗費不必要的能量與資源,如此,救回了體溫,卻犠牲了其它的臟腑。
3.保持情緒平穩
心臟運行身體的血液循環,帶著營養與血氣到各個部位與器官,運行時講究平穩和順,這樣才能長長久久,一心不亂。但是,若遇到什麼事情,個人情緒一來,都會大喜大怒,甚至大悲大哀的,試想像,那個心臟總是在怦怦亂跳,血氣突然衝擊血管與各個器官,誰受得了?
中醫養生,講究的是平衡,任何波動的情緒,都不符合養生之道,所以,要有認知,無論遇到什麼事件,情緒波動一時,要很快地恢復,可以透過靜坐的方式來維持心的平靜,對心會有很大的幫助。
4.多動,防久坐久臥
久坐會造成腰部的壓力,也讓骨盆腔血液滯留,導致血氣運行不順,影響腦內傳導物質遲滯,肌肉量迅速流失。有研究指出,每日久坐超過六小時的人,會比久坐三小時的人,更容易增加中風、心臟病、癌症、糖尿病、帕金森氏症等疾病的風險;日本也有研究指出,每多坐一個小時,會讓下半身的循環機能減少百分之五十,壽命減少二十二分鐘,同時,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也會變大,這些危害不少於抽菸。
所以,經常提醒自己,每一個小時起來走動,呼吸新鮮空氣,放鬆心情,多動,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增加心臟的氣血運行,不但有益身心,還能讓身材變好。
5.好好地吃早餐
早餐真的很重要,但很多上班族或是夜貓族,經常錯過或故意不吃早餐,現在還流行吃早午餐,空腹到中午才進食。其實這對於身體五臟六腑並不好,尤其是有三高或是心血管疾病的人。
6.晨起一杯溫開水
清晨時分是心臟病發作和缺血性中風發生的高峰,這是因為經過一夜空腹後,血液黏稠度升高,血流變慢,冠狀動脈的血流量減少。特別是患有動脈粥樣硬化和心血管疾病的人,因粥樣硬化斑造成動脈狹窄,在血液黏稠度增高、血流緩慢的狀態下,更容易形成血栓,阻塞冠狀動脈,從而引發心臟病或缺血性中風。
而且經過一夜的睡眠後,身體水份會轉變成尿液,呼吸也會丟失大量的水分,導致體內水分變少,血液變濃稠,影響流動的速度,升高血栓形成可能性。所以,大家記住,起床後喝三百毫升的溫開水,可以減少心臟病的猝發,對身體也非常有幫助。
作者簡介_吳明珠 醫師
現任:吳明珠中醫診所院長、中醫婦科醫學會理事、中醫臨床醫學會監事、台北市中醫師公會名譽理事、中華經絡美容醫學會榮譽理事長、世界中醫藥學會經方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
本文摘自時報出版 《吳明珠教你養好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