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衛生組織(WHO)在5/20召開緊急會議,針對近日歐美國家出現的「猴痘」感染案例進行討論,確認全球11個國家和地區約80例病例,並警告未來可能會發現更多病例。
中央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6/23宣布,猴痘正式列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24小時內需要通報。
而疾管署週五(6/24)公布台灣首例境外移入猴痘確診個案,為南部20多歲本國籍男性,於今年1月至6月至德國就學,6月16日搭機返國,機場COVID-19檢驗陰性後返家進行居家檢疫。
6月20日出現發燒、喉嚨痛、肌肉痠痛、紅疹、鼠蹊部淋巴腫大等症狀,於6月21、22日就醫,經醫師評估後,進行採檢及通報,檢體送疾管署昆陽實驗室檢驗,於今日確認陽性。
疾管署週六(6/25)上午又再新增匡列對象,密切接觸者共20人,包含家人3人、醫療相關人員10人、司機3人及其他4人,目前均無症狀,將由衛生單位進行健康關懷,預計健康監測至7/14。
儘管在台灣不少人關注猴痘是否會大流行,但確診男子本人卻表示,不知道什麼是猴痘。
而台灣是否有猴痘疫苗能施打?疾管署署長周志浩表示,目前還有儲備第一代天花疫苗,但不考慮使用,正在洽談採購第三代疫苗。
什麼是猴痘
疾管署說明,「猴痘」主要由齧齒動物和靈長類動物傳播給人,屬人畜共通傳染病,並證實可有效人傳人。
根據維基百科資料顯示,猴痘(Variole du singe / Monkeypox)是一種由猴痘病毒引起的,主要在靈長類、嚙齒類動物中傳播的疾病,猴痘偶爾也會感染人類。
猴痘最早是1958年在丹麥哥本哈根一個從事小兒麻痺疫苗製造的實驗室裡被發現的,它和天花病毒同屬「正痘病毒屬,因此使用對天花的免疫,也可以部分對猴痘免疫。預防猴痘最好的方法,是避免與帶病動物的接觸。
猴痘怎麼傳染
猴痘病毒不易在人與人之間傳播,但是可以通過接觸體液、猴痘瘡、被體液或瘡口污染的床上用品或衣服等物品,或是通過長時間面對面接觸後的呼吸道飛沫傳播,
猴痘8大病徵
猴痘的症狀是發高燒、發冷、頭痛、背痛、肌肉痛、咳嗽,在眼內、臉部、軀幹和生殖器會發類似天花的皰疹,皰疹通常於10天後結痂並留下疤痕,也有約5成患者會出現淋巴結腫大(如耳週、腋窩、頸部或腹股溝等處),由於天花不會出現此病徵,可藉此作為兩者的區別。
發燒1至3天後出現皮膚病灶,通常自臉部蔓延致身體其他部位,四肢比軀幹更常見,皮膚病灶出現後會依斑疹、丘疹、水泡、膿疱階段變化,最終結痂脫落,嚴重病患疹子數目可達數千。
症狀持續14至21天,一般來說約4到6周後病會自然好轉,但嚴重時會致死,死亡率在1%到10%,大多數個案可於幾週內康復。
潛伏期在5到21天,患者分佈任何年齡層,但主要集中於15歲以下,兒童及免疫功能低下者尤其容易重症,併發症包括繼發性細菌感染、肺炎、敗血症等。
如何治療猴痘
目前沒有針對猴痘的特定疫苗,但根據世衛組織數據,用於天花的疫苗對猴痘有效率達85%,因為兩種病毒非常相似。
路透也指出,雖然猴痘很可能會形成大流行疾病,但專家研判不會出現大規模傳播的疫情,因為猴痘病毒不像導致新冠病毒的SARS-CoV-2病毒一樣容易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