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前,《JAMA》刊載法國胸腔外科暨心血管外科醫師馬丁那團隊,於○九年至一七年利用大體捐贈者的主動脈,為十三位癌症病人進行氣管移植手術,其中十人近四年後仍然健在。若你身為醫師,看到這篇期刊的反應會是如何?
我鄭重地保證自己要奉獻一切為人類服務。我將要憑我的良心和尊嚴從事醫業;病人的健康應為我首要的顧念。」這段話是出自於哪?就是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醫師誓詞。
二○二一年四月十九日,台大醫院利用「主動脈組織工程氣管移植術」,讓一名因結核性氣管病變造成「中下段氣管及右主支氣管嚴重狹窄」的四十四歲男性,重獲自主呼吸的自由。台大成為全球第二家成功的醫院,也是亞洲首例。
這項讓「血管變氣管」的移植手術,利用大體捐贈的主動脈作為骨架,取代患者氣管的受損部分,同時用訂製的氣管支架維持形狀,避免主動脈塌陷。爾後患者氣管內的上皮組織再生,新的軟骨形成後再移除支架。
血管變氣管 挑戰空前大
對台灣移植醫學而言,這一刻意義非凡,病人術後迄今將屆滿一年,除了主動脈內氣管支架尚未取出(編按:預計二二年四月底評估移除氣管支架,若順利取出則表示,新生成軟骨已足以支撐主動脈),他幾乎處於理想的健康狀態,可以工作、還能跑步。
「身為台灣最大的國立一級教學醫院,治療照護『急症、重症、難症、罕見疾病』一直是我們的責任,這案例成功,更凸顯台大醫院的醫療技術始終走在全球的尖端及跨團隊的默契。」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的言談充滿肯定之意。
時間回到一七年五月,台灣大學成立「人工氣管移植研究團隊」,要為急需氣管移植之病人,量身打造「仿生氣管」。該計畫主持人陳晉興,是台大醫院癌醫中心分院副院長,也是國內肺癌外科名醫,研究團隊則網羅了國內頂尖的學者和醫師。然而,陳晉興的加入卻是「無心插柳」,只因科技部規定,計畫主持人的研究案不得超過二件,陳當時身上只掛一個研究案,加上在臨床醫學的卓著表現,台灣大學工學院院長顏家鈺(現為台科大校長)、台大教授莊曜宇等人問他:「有沒有興趣一起參與『科技部再生醫學科技發展計畫』?」
(圖/台大醫院氣管移植團隊提供)
「我和病人一樣在跟疾病對抗」
在胸腔醫學領域裡,氣管移植手術一直是最困難的挑戰,病人有需求,實務上卻找不到很好的對策。「從臨床醫學的觀點而言,我也是和病人一樣在跟疾病對抗,尋找更好的治療方法……。」陳晉興說,他行醫快滿三十年,當然願意接受這份挑戰,因此成為團隊的計畫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