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位居國人癌症發生率之首,國建署資料顯示,50歲以上成人,終生約有7%機率罹患大腸癌,也就是每15人中就有1人會罹癌。
醫師表示,大腸息肉演變成大腸癌約需要8至10年時間,多數大腸息肉沒有症狀、不影響生活,因此不易察覺,唯有定期檢查才能及早切除,有效預防癌症的形成。
其實,只要理解危險因子,並依個人生活型態制定篩檢計畫,即使罹癌,康復的機率也遠比你想像得高。
《今周刊》訪談台大權威名醫,教你如何揪出早期大腸直腸癌,並及時阻止癌症發展。
瘜肉癌化至少5年 50歲必做大腸鏡
國人大腸癌發生數,20年前就達到第一名,與飲食西化、肥胖人口增加、缺乏運動有關,而國健署對50到74歲的民眾提供的免費糞便潛血篩檢(FOB Test),幫忙找到了不少早期個案,也是原因之一。
國健署FOB檢測是人類紅血球免疫定量法,較不會受飲食影響出現偽陽性,國健署轉介的陽性(數值大於一百)個案,發現大腸腫瘤、瘜肉、憩室或發炎狀況比率滿高的。這種檢查很便宜,就算不滿50歲或超過74歲,自費做一次也只要兩百元;但FOB數值正常,不代表沒有癌症,最精準的篩檢方式還是大腸鏡。
約3%至5%的大腸癌,屬於遺傳性非瘜肉大腸直腸癌(HNPCC),又稱林奇氏症。一個家族的兩代中,有三人罹患大腸直腸癌、其中兩人是一親等、三人中有一人發病時小於50歲,即為HNPCC家族,須檢驗是否帶有特殊基因突變。若是更罕見的家族性大腸瘜肉症(FAP),可能十幾歲就要開始做大腸鏡。
整體而言,建議滿50歲的人,至少要做人生第一次大腸鏡檢查;有潰瘍性大腸炎或家族病史的人,應提前5到10年。大腸癌體積倍增平均需要7個月,許多人會因為害怕癌症而不敢做大腸鏡,但其實從瘜肉發展成癌,大概要5到10年,早點發現瘜肉並清掉,可維持很長時間的健康,就算是一、二期大腸癌,5年存活率也都在90%及80%以上。是腸胃道癌症中預後最好。
如果大腸鏡檢查正常,可5至10年做一次;但糞便潛血檢查應1至2年做一次。平時多吃蔬果、少吃高膽固醇與油炸食物、紅肉與加工肉品,規律運動、避免熬夜,就能將風險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