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節交替是氣喘好發時期,台灣的氣喘盛行率有上升趨勢。
中醫治療氣喘的歷史悠久且有豐富經驗,遵照醫囑,將可大幅改善病患生活品質。
季節交替之時,門診氣喘患者比例大增。一名五歲的高小妹,由爸媽帶來到我的診間,媽媽憂心地說:「孩子經常咳嗽,早晚溫差大,容易出現呼吸『咻咻』聲,嚴重時咳到整晚都無法睡,大小感冒從不間斷,氣喘急性發作時我們只能往急診室衝。請問中醫對於氣喘有解決之道嗎?」
全球約三.二五億至三.三四億人患有氣喘。各國家、地區氣喘盛行率不同,介於五至二○%。台灣盛行率有上升趨勢,二十歲以下確診率為十五.七%,成年人一○.五七%。
中醫治療氣喘的歷史悠久且有豐富經驗。氣喘,中醫稱「哮喘」,最早見於金元時代的《丹溪心法》,其治法為「未發以扶正氣為主,既發以攻邪氣為急。」
分期治療 依冷熱症用藥
中醫會依照不同的哮喘特性與病人的體質來制定整體治療計畫,並分期治療。
急性期:先辨別證型,熱證氣喘常用清熱解毒藥,如金銀花、桑白皮、黃芩、蒲公英、柴胡等來降低氣管發炎狀況。寒證氣喘則常用細辛、麻黃、桂枝、乾薑、五味子等來穩定黏膜的敏感神經,以減輕患者氣管攣縮喘鳴咳嗽症狀。
緩解期:重視顧護「肺、脾、腎」三臟腑,以扶養正氣與滋潤肺陰的中藥來調理,如黨參、黃耆、粉光參、白朮、玉竹、麥門冬等,以增強抵抗力與調整免疫系統,避免反覆感冒而誘發氣喘,並減緩支氣管過度反應,達到中醫典籍所說的「正氣存內,邪不可干」,人體內正氣足夠,就不易受外來邪氣干擾而致病。
內服中藥外,加上中醫的外治療法與穴位刺激,能讓氣喘患者得到更完整的照護。例如三伏三九貼灸療法可溫陽提升正氣,原理為運用溫經通陽之藥材貼灸穴位,溫通經絡,散寒祛痰以保護津液。據現代醫學研究,貼灸治療的機理為調節血中嗜酸性白血球數量而改善過敏體質,對肥大細胞(mast cell)膜有強化作用,調節免疫球蛋白IgE避免過度形成。有研究指出,年紀愈小時接受過穴位貼敷治療,其體質改善程度愈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