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市一名13歲青少年,2周前才以優異成績進入數理資優班,昨日含淚向父母說「再見」後,清晨便從住處墜落,被發現時身上多處外傷、當場就失去生命跡象,案發經過仍待釐清。少年父母悲慟表示,孩子生前曾說不想上學,但沒有多說原因…
事實上,台灣的青少年族群自殺死亡率連續20年攀升,近幾年更是不斷傳出資優生自殺的新聞,數年前一名北一女新生疑因課業壓力跳樓輕生;去年底台大三天內接連傳出歷史系、法研所學生輕生,消息震驚全台。
年輕世代為何會選擇在青春綻放時結束生命,心理危機與壓力究竟從何而來?
青少年十大死因 自殺排名第二
根據衛生福利部2020年統計,青少年族群自殺死亡率連續20年攀升,2019年更有高達257位輕生,較2017年197人增加33.2%;自殺通報則由4905人增加至7901人、增加62.9%。
又,臺灣自殺防治中心2020年9月6日公布的2019年自殺相關統計資料顯示,2019年共有3,864人自殺死亡、3萬5,324人通報企圖自殺, 15至24歲的青少年自殺身亡人數已經持續6年呈現升高趨勢,而自殺通報個案也以15至24歲的22.6%占比最多。自殺目前在青少年十大死因中占第二位,僅次於意外。
中研院曾追蹤台灣青少年成長歷程,發現青少年憂鬱程度在15歲、18歲各有一次高峰,相較國外研究,台灣青少年情緒明顯被升學考試牽著走。
青少年處「認同階段」:升學壓力與同儕競爭調適難
從事心理諮商逾30年的欣明心理治療所所長謝玲玉指出,青少年主要壓力源來自「學業」與「人際關係」,國高中的青少年處於「認同」的階段,相較成人倚賴人際關係反應自我價值。
「老師,我很矛盾,有點嫉妒差他(最好的朋友)一兩名。」謝玲玉觀察,現在學生要拼繁星、推甄等,以往「並肩作戰考大學的同儕支持與革命情感」產生微妙的質變,升學與在校成績、排名緊密相關,在校名次總有先後,讓好朋友間的友誼產生了矛盾,孩子在最需要支持的時候,卻因為升學制度讓友誼變質。
被父母期待束縛 更憂是「有條件的愛」
建中考進台大商學院的阿哲,說自己父親是醫生,從自己有記憶開始就被「提醒」要繼承父親的衣缽,從小父母就花了不少錢供他補習、對自己的期待非常高,自己沒有考上醫學系「覺得對爸媽很愧疚。」他對記者說,「放榜的那天,其實真的不想回家,最怕父母失望的眼神」。
「擔心父母是有條件的愛,無法達到期望。」謝玲玉觀察,少部分父母認為孩子書念不好就會完蛋,讓孩子產生「父母重視我、是重視課業」的感覺,認為父母是有條件的愛;一但父母驚覺異常、回應孩子需求並讓步,青少年可能因為太過低潮無法感受,即使讓步反而認為父母瞧不起自己。
謝玲玉說,家庭的陪伴對青少年是重要的情感支持,不少父母帶著孩子前來諮商,通常對解決問題的方法會有彈性;然而,少數孩子自傷、自殘,由輔導老師介入,孩子初期的哭鬧與傷心難過,常常被誤解為是「心靈脆弱」,而長期忽略了孩子的求救訊號。
「網絡」世代更容易憂鬱不安
謝玲玉也發現,每個世代的議題其實相差很大。她舉例,近10-20年下課後就到安親班補習的學生慢慢長大,這群「安親班世代」放學後甚少有時間獨處,所有的時間都被學習填滿,適應良好的學生,「從小就被塞習慣,會不斷地幫自己找事做」,壓力超載身心當然容易有狀況。
此外,在手機與社群發達的網路時代,許多青少年回家後透過網路與世界聯繫,然而長期不斷地與人互動,大多數人會傾向符合社會期待,反而會壓抑自身需求,更容易憂鬱不安。
社會變遷太快 心靈適應需要時間
「社會變遷太大,青少年很茫然;年輕人其實沒有比以前不努力,但唸好書就可以的年代已經過去」。謝玲玉說,社會目前開放多元,有時讓孩子沒有規則可以遵守,反而無所適從。
奇美醫學中心精神醫學部部長林健禾就曾直指,自殺年輕化是一個重要的社會警訊,現在社會變遷快,又強調個人主義,社會教導青年自主、卻沒有教導解決事情的方式,當青少年成長過程中問題過載,身心就容易出狀況、最後變成社會事件。
最後,謝玲玉也觀察到,去年開始因為新冠肺炎疫情變化,許多青年原本在國外唸書,因疫情大幅調整人生規劃,工作與學業驟變,也讓人無所適從、心理狀況閃黃燈。
「不知道要怪自己,還是要怪環境。」以甫從新加坡名校商學院畢業的Nick為例,擁有名校光環、豐富實習資歷的他,原本計畫要在當地找工作,卻不敵疫情帶來的人事凍結效應,數十封履歷皆石沈大海;回國後,也因為景氣不佳、理想企業縮編,找工作四處碰壁、或offer被取消。
Nick受訪時回憶找工作時的情境,「當時自己找工作的標準不斷降低,常常懷疑自己沒有競爭力、甚至快得憂鬱症,一心只想拿到offer就好;若不是後來找到金控公司理想職位,就會徹底喪失自信心。」
這些警訊要小心:生活、進食、情緒驟變
青少年面臨問題多,但目前的資源與社會支持相對很少。(詳見:國民健康防治預算,不如一碗泡麵!「我好累,但真的睡不著」,國人年吞11.25億顆安眠藥的背後…)
對此,謝玲玉提醒大家,周邊的人生活舉止出現大變化,就可能是出現身心狀況的警訊。如健談的人變得不愛說話、暴飲暴食或厭食、話多但內容尖銳、煩躁感驟升,或是一段時間以來課業表現驟變等,多關心身邊的朋友以及孩子,能避免憾事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