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非常擔心喝冰水會使心臟縮緊而可能致命,對心臟不好;認為喝溫熱水會使心臟放鬆可以保護心臟,對心臟是好的,這樣的看法與人體的生理運作相違背。其實,在不對的環境或者不同的身體狀況之下,冷熱會引發不同效應,喝溫熱水產生外熱內熱或外冷內熱對心臟最不利。
心臟不舒服、自律神經失調,別再執著喝溫熱水了
關於心臟問題的醫學研究多數來自於歐美,他們的環境大都在溫帶的氣候中,一年中有不少日子在天寒地凍的氣候裡,在這樣的環境中,身體的壓力來自於需要不斷的補充熱量、釋出熱量以維持體溫,因此冷對於心血管的刺激很大,對身體來說是一種壓力。相反的,在台灣的環境寒冷的日子並不多,而是溫暖的季節比較長,多數的家庭都會安裝冷氣,藉此舒緩過熱對身體產生的壓力。 冷的環境比較乾燥,寒冷也會使氣管血管收縮、腎臟排除多餘的水分,進而產生脫水的現象,因此對於健康的不良影響來自於血液過度濃稠、氣管血管收縮,以及血壓過高的心臟輸出困難所產生的問題。
但在海島型氣候的台灣,則是濕度很高、不容易散熱、會使血管放鬆、產生相對水分不足的生理狀態,因此對於健康的影響主要是散熱與水分不足,以及心臟血液回流量不足等,造成交感神經過度興奮產生壓力而負擔太大。
在臨床上,我常遇到心臟不好的病患,對於冷熱問題因為認識不足而採取不適當的應對,當然會不舒服。因為保持溫熱更容易脫水,如果缺水加上需要散熱,這時候交感神經的興奮度會太大,使得心臟因為灌流不足或高輸出,而發生氣喘吁吁、心臟無力的感覺。
與其說心臟不好的人怕冷,其實更怕熱
很多人非常擔心喝冰水會使心臟縮緊而可能致命,對心臟不好;認為喝溫熱水會使心臟放鬆可以保護心臟,對心臟是好的,這樣的看法與人體的生理運作相違背。其實,在不對的環境或者不同的身體狀況之下,冷熱會引發不同效應,喝溫熱水產生外熱內熱或外冷內熱對心臟最不利。
冷對於心臟的負擔來自於周邊血管收縮,這時候血液回流比較多,心臟是脹大的,因為心臟輸出的量與血液的回流量成正比,心臟不需要太費力就可以輸出血液,因此這時候心臟是工作比較輕鬆的;除非環境溫度太低使得體溫不足,會導致周邊血管過度收縮而造成鬱積性的心衰竭,否則可以不需太擔心這種現象。
相反的,喝溫熱水的解渴能力比較差,而且會放鬆食道與胃腸,也會使血管放鬆,血液回流至心臟的量減少,因此心臟反而是暫時縮小的,這時候由於心臟的血液輸出量減少,造成心臟需要跳得更快來維持血壓,心臟跳得越快,相對休息的空檔變短,就會造成心臟更大的負擔而容易喘。
如果在台灣的夏天,或者環境溫度高過攝氏25度,那麼體內的散熱問題會讓心臟需要更努力跳動,因此很容易氣喘吁吁、或者一下子就很累。只有當手腳過度冰冷、核心體溫不足,這時候補充溫熱水可以緩解交感神經的興奮,減少血管的過度收縮,讓心臟可以放鬆下來。 所以,心臟不好的人雖然可能怕冷,但是通常更怕熱,家人如果沒有正確的生理知識,很難理解為什麼心臟不好的人到了夏天還是在那邊猛吹冷氣,很想吃冰,想喝冰開水,這些行為能營造外熱內冷真的可以讓他們感覺舒服。
千萬不可以一味地只想吃溫熱食物
也因為如此,心臟衰弱的人尤其對於溫熱的飲食或環境特別敏感 ,容易覺得不舒服,例如喝個熱湯、一頓熱食、泡熱水澡、甚至溫熱水泡腳,都會使得心臟需要加速跳動而覺得很喘很累。很多老年人都有心臟無力的情形,甚至已經裝了幾個支架,這時我會建議他們減少溫熱的刺激,要避免吃太飽、喝熱湯、或者泡澡、甚至泡腳,有時直覺的養生習慣,不見得符合真實生理的需求。
大多數的情況下,在生理上冷會緩和心臟的跳動速率,相反的熱會增加心臟的跳動速率,因此必須考慮環境的狀況、與病人的身體情形,不宜一味無差別地追求溫熱環境或溫熱的飲食。 總之,心臟對於內在或外在環境中溫熱的刺激還是比冰冷的刺激敏感,除非環境溫度低於攝氏15至20度、或者四肢冰冷需要補充熱量,否則心臟還是喜歡涼爽可以散熱的環境。
作者簡介
梁恆彰
˙ 經歷:麻醉科專科醫師、婦產科專科醫師、前台大、國泰、北醫醫師、前台大麻醉部、婦產部兼任主治醫師˙ 現職:台大癌醫中心麻醉部兼任主治醫師、台大癌醫中心疼痛門診醫師、身新醫學診所院長
楊翠蟬
˙ 經歷:台北榮民總醫院麻醉科醫師、台北市立忠孝醫院醫師、蘇澳榮民醫院醫師、書田診所疼痛科主治醫師˙ 現任:新北翰生診所主治醫師、台北市身新醫學診所兼任醫師
本文摘自新自然主義出版 《自律神經失調:冷處理、抗發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