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頭痛要不要就醫?許多民眾對偏頭痛存有迷思,認為只是比較嚴重的頭痛「症狀」,常自行上藥局購買止痛藥,坊間甚至有「秘方」,認為喝咖啡就能好轉。
事實上,偏頭痛是腦部的原發性疾病,屬於一種神經血管性頭痛。依據《全球疾病負擔研究》,偏頭痛高居失能疾病第2名長達30年,對於15-49歲的年輕族群,更是造成失能、殘疾的第一大原因。
醫師提醒,有偏頭痛症狀千萬不要忍耐,只要每週頭痛超過「1」次就要看神經內科,止痛藥每週吃超過「2」天恐讓頭痛惡化。
偏頭痛頻繁發作 持續4-72小時是警訊
每週只要頭痛反覆發生,每次持續4至72小時,伴隨噁心、嘔吐、畏光、怕吵的症狀,即符合偏頭痛定義。
全球統計顯示,偏頭痛患者平均每個月有近 10 天生活受偏頭痛所影響,平均病齡更長達 11.6 年,依此換算,平均每位患者因偏頭痛所帶來的失能導致生命耗損 4 年,
「偏頭痛發作的時候,大象在腦中奔跑,或是遭尖銳物反覆穿刺腦袋、眼窩、太陽穴與後腦勺。很多時候痛到想撞牆、剖開腦袋…」一名50歲女性患者分享與偏頭痛共處30年的經驗。
她還說,自己誤以為偏頭痛是症狀,在請假時還會擔心遭同儕、同事誤會裝病偷懶,生理與心理的壓力,讓自己陷入偏頭痛加重的循環,影響工作表現外,最終還因病情離職。
15-49族群小心偏頭痛造成失能、殘疾
依據最新《全球疾病負擔研究》,偏頭痛高居失能疾病第2名長達30年,對於15-49歲的年輕族群,更是造成失能、殘疾的第一大原因。
偏頭痛好發族群以20至50歲女性居多,誘發因素包含壓力、遺傳、飲食、睡眠、環境等,嚴重會影響生活與工作。此外,長時間盯著3C產品,情緒起伏大、睡不好及運動量不足等,更是易誘發偏頭痛的高風險群。
在台灣,推估有高達200萬人罹患偏頭痛,即平均每10人就有1人有偏頭痛的困擾。
偏頭痛吃止痛藥 越吃越痛 每週吃兩次止痛藥應就醫
台灣頭痛學會理事暨新光醫院神經科醫師劉子洋指出,偏頭痛不只是「症狀」、而是一種疾病,由於國內止痛藥取得方便,不少民眾在偏頭痛發作時,忽略尋求正規醫療的重要性,自行購買止痛藥,而輕忽過度服用止痛藥,除了傷肝傷腎,更可能導致成癮,使頭痛惡化。
台灣頭痛學會今年7月也進行偏頭痛線上問卷調查,2,300多份問卷中,62.5%國人會不定時頭痛,卻有44.6%民眾不清楚過度使用止痛藥,反而會使頭痛惡化。
台灣頭痛學會理事長、衛生福利部基隆醫院副院長陳韋達也指出,有許多患者誤信偏頭痛「喝咖啡就會好」、不用積極治療,反成慢性偏頭痛、使病情加劇,提醒民眾只要每週頭痛超過「1」次要看神經內科、止痛藥每週吃超過「2」天恐讓頭痛惡化。
運動、抒發、預防性藥物防偏頭痛
據學會偏頭痛認知調查顯示,超過半數達5成5的民眾,不知道偏頭痛可採取預防性治療,來降低發作頻率。
事實上,只要患者多運動、紓壓,並調整規律的飲食、睡眠作息等生活習慣就能改善偏頭痛。
此外,偏頭痛預防性藥物臨床上療效皆不錯,副作用也低。劉子洋醫師說明,健保近兩年已給付多款預防性藥物,如療效可持續1個月的CGRP單株抗體與療效長達3個月的肉毒桿菌素,均可減少回診頻率,適合不宜頻繁回診的疫情時期,也可減少請假就醫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