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世界上充滿數不盡的「批判」。許多人不堪負荷這樣的批判,前來精神科門診求助。此時我會詢問患者,這些身心不適是否皆起因於「擅自制定優劣」,並努力請對方先接納「自己正在做這個行為的事實」。接著,我會仔細說明「不批判的重要性」。
零批判這個詞是我自己創造出來的詞彙,就像我們會稱沒有壓力的生活為「零壓力」。而壓力出現的原因之一,就在於批判。因此,倘若以零壓力的生活為目標,首先我希望大家從零批判開始嘗試。
不過,這個思考方式並非由我原創。
事實上,這是中國古代思想家──老子的處世哲學。
「這個名字好耳熟,是個很厲害的古人吧?」講到老子,是否很多人心中會這麼想呢?
老子活躍於西元前八世紀左右的中國春秋戰國時代,是一位亂世中的思想家。不過,是否真有其人,至今依舊充滿謎團,其存在本身就極為神祕。
而這位不可思議之人的言論跨越了兩千五百年以上的時光,甚至跨越國界, 至今依舊影響著許多人的內心。仔細想想,這是件非常了不起的事。
各個時代的人們堅信「必須將這些道理完整流傳給後世」,不斷繼承這些箴言。就某種意義來說,這也可以說是「真理」的證據吧。
那麼,老子究竟留下了什麼樣的箴言呢?
常見的內心傾向可以分類成以下四種。順帶一提,這也能用來顯示憂鬱症的心理特徵。
❶ 認為自己很弱=自卑情結
❷ 認為自己總在吃虧=受害者情結
❸ 認為自己必須完美無缺,卻力不從心=完美主義
❹ 堅持按照自己的步調=執著主義
基於以上要點,我試著用自己的方式統整老子哲學的真諦後,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老子哲學能夠對應這些內心傾向。
❶ 自卑情結
「我很弱」「我是個廢人」「別人很厲害,我卻沒有任何長處」……這類型的內心傾向相當常見。自卑情結是一種面向自身內部的情感,不過老子認為:
強者勝、弱者敗──這種想法只不過是鑽牛角尖。
❷ 受害者情結「
那傢伙既狡詐又精明,所以才占盡好處,我自己卻總是吃虧」──這種受害者情節,則是著眼於自身外部的情緒。有許多人同時擁有❶的自卑情結和❷ 的受害者情結。對此,老子認為:
不必奢求過多也無妨。
❸ 完美主義「自己必須是完美的」「一定要這樣做才行」──這種完美主義也是很常見的傾向之一。追求完美並非一定不好,只要這份上進心往對的方向發展,也能夠提升工作的品質。
不過,這樣的心態很容易把自己逼到絕境。就結果而言,這與「自己是個很廢的人」這樣的自卑情結連結在一起也不奇怪。不過老子說:
反正價值只是相對的,不存在絕對的標準。
❹ 執著主義
「執著主義」「堅持主義」這樣的內心傾向與❸的完美主義相當類似,不過還是稍有不同。由於對自己的想法和價值觀太過固執,無法接受他人或是和自己不同的思維方式,就此變得孤立,出現人際關係上的問題並產生壓力。然而,老子說:
只要順其自然,隨波逐流生活就好。
如果老子還活著,對於上述的內心特性,或許會這麼說。
無論如何,只要知道自己擁有何種內心傾向,就能成為設法因應的一項助力,因此請先記住以上四種類型。
身為精神科醫師,我每天都在面對擁有這四種內心傾向的人,其中不乏狀況極端者。而我透過臨床經驗強烈感受到,對於這些人而言,「老子哲學」具有帶來啟發的潛力,可能成為某種治癒的契機。
所謂老子哲學,就某種意義來說即是「承認弱點的思想」,因此很容易被認為是「允許撒嬌示弱的哲學」,這也是事實。
想要在現今的時代中生存,像老子這樣「保有退路」的超然心境,方能成為武器。
在腦中安裝三十二種「零批判」思考模式
本書節錄了老子的三十二句箴言,並同步介紹「零批判」思考模式。
老子言論大多讀來自由、悠然且放鬆,不過由於是古代文言文,有些地方解釋起來會稍嫌困難。
也因為這些箴言並非醫學,身為精神科醫師,我會用自己的方式「醫譯」 而非「意譯」,賦予個人解讀,這也正是本書的特色。
當你在日常生活中感到憂鬱、焦慮、無力時,為了能夠幫助你馬上回想起老子箴言,我刻意將之簡化為三十二種思考模式。
本文摘自今周刊出版社《在診療室遇見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