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保健與傷害預防的意識,開始被大眾所重視,在高齡化社會更為重要,而疫情嚴峻、在宅防疫之際,若能時常伸展,可強腰健骨,達到養生保健之效。
二○二一東京奧運倒數,雖然是否如期舉行仍有討論,但近年來國內整體運動風氣總已有所提升,而運動保健與傷害預防的意識也漸被大眾重視;另方面,高齡化社會所提倡的運動保健意識,透過老人防跌以減少醫療資源負擔,亦是政府近年來的政策方向。
伸展運動分四種
按需求選擇
身體保健日益受重視,從運動前後的熱身收操,到平日的筋骨舒展,伸展運動常是大家的操作選項,藉以提升身體柔軟度、活動幅度,身體柔軟度亦是體適能檢測的重要評核項目。然而,如何最有效地促進身體柔軟度?先從伸展運動的種類開始了解。
一、靜態伸展
一般的伸展動作都是將肌肉及關節延展到極致後,維持十到二十秒,再慢慢放鬆,因不涉及大幅度動作,所以較少產生受傷的機會。常見伸展動作為手放頭後,伸展手臂的三頭肌及闊背肌、手直放胸前,伸展同側的肩三角肌以及將腳底足跟拉至臀後、伸展同側的大腿股四頭肌。
二、動態伸展
透過動態動作改善關節活動的幅度。主要是為了特定運動項目的動作來設計動作與操作,例如:田徑跑步會進行踢腿與高抬腿、羽球運動前會做跨步行等。
三、彈震式伸展
利用彈震方法促進最大關節活動幅度,如活動前的站姿體前彎,以彈震方式完成碰觸地面的動作,雖然動作上具動態伸展的好處,但快速拉伸,容易導致肌肉軟組織受傷,這種方式並不被多數運動科學學者列入改善柔軟度的訓練方法。
四、本體感覺神經肌肉促進術
藉由專業的防護師、體能教練或治療師協助執行,本體感覺神經肌肉促進術主要針對肌肉收縮伸展的受器調控機制,以主動(向心收縮)及被動(等長收縮)的伸展方式,達到促進肌肉伸張放鬆,進而提升關節活動角度。雖然這種方式效果較為顯著,然而執行的技術難度高,需要專人指導協助,操作起來並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