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福利部統計,惡性腫瘤已連續38年高居國人十大死因之首,其中肺癌是連續12年居於國人癌症死亡率的第一名。
問題是,肺癌無症狀、早期發現不容易,臨床上發現症狀多已進入晚期。
台北榮民總醫院腫瘤醫學部顧問教授蔡俊明表示,遠離肺癌最好方法就是要透過健康檢查。實證結果發現,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能發現早期肺部病灶,是降低肺癌死亡率最好的工具。
蔡俊明更分享個人的癌症健康管理件,他自己每兩年就做一次LDCT、全身核磁共振成像(MRI),每1~2年就做一次消化道內視鏡。
低劑量斷層及早發現治癒率高 肺癌高比例不抽煙、也無家族病史
衛福部國民健康署的大數據分析顯示,2019年健保醫療支出前10大癌症中,肺癌以164億元名列第一、更創歷年新高,且在2015~2019年,五年間就有四年高居癌症健保支出首位。
從肺癌患者人數觀察,從2015年的53000多人,到2019年已成長至71900多人,成長約1.33倍,成長趨勢十分明顯。
近年不少分析都指出,肺癌病例逐年增加、且藥費昂貴,是造成健保醫療支出始終奪冠。
蔡俊明教授今(28)日出席立法院社福衛環委員會「為早期發現癌症挽救國人生命,鬆綁電腦斷層與核磁共振購置許可法規」公聽會,他在會中指出電腦斷層及核磁共振是早期發現癌症的重要工具,尤其LDCT是國際公認的最佳方法,可發現較多早期病例,能降低肺癌死亡率。
然而,台灣LDCT工具普遍不足,每百萬人平均僅有20台可使用,診斷初期有三分之二是末期,相較鄰近國家日本,每百萬人平均有120台LDCT,發現時三分之二是早期,存活率相差甚多。
為何台灣肺癌罹患率低於日本 死亡率卻更高?
台灣肺癌罹患率明明較日本低、但死亡率較高,關鍵就在「檢查」,早期發現才能早期治療。
蔡俊明更指出,一般民眾認為抽菸及有家族病史者為肺癌高風險群,但台灣超過一半的肺癌病人沒有抽菸與家族史,特別是對於具有ALK和ROS-1突變的病人,都相對年輕且不抽煙,佔整體肺腺癌病患7%,每年約有500-600人診斷初期多半已是肺癌末期。
偏鄉醫療資源落差 癌症死亡率較高 流動健檢車成解方
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指出,年齡與癌症、慢性病呈正相關,2000年55~75歲人口只有280萬人,至今增加兩倍、已達560萬人,老年人口增、癌症醫療需求將會增加。
陳秀熙認為,癌症在一定品質管制下,讓民眾能夠方便地篩檢,是重要關鍵,可提高國人平均餘命。
目前,依照「特定醫療技術檢查檢驗醫療儀器施行或使用管理辦法」附表第32條,電腦斷層(CT)與MRI僅能在醫院中使用,且醫院要有專業放射師、並設有放射專科,一般小型診所、健檢中心不能設置;此外,CT與MRI操作要由2個放射師搭配操作及後處理。
言下之意,民眾不論因病檢查或要自費篩檢,只要使用到CT或是MRI都需要到醫院。
然而,台灣目前醫療資源分配不均。立委高金素梅於公聽會上舉例,都會區人口密集、病患若要排隊使用LDCT就要等上2個月;台灣也有30個山地鄉沒有任何一家醫院,也就沒有CT或MRI可發現早期癌症病灶,因惡性腫瘤死亡平均人數為全國平均2.3倍。
▲衛福部長陳時中(右2)今天出席立院社福衛環委員會的公聽會,左2為擔任委員會召集委員的立委陳玉珍。
衛福部2019年曾對此進行研究,認為偏鄉地區可用體檢車或流動健檢車降低城鄉醫療資源落差問題,不過至今未有LDCT或MRI健檢車下鄉。
對此,衛福部長陳時中今於公聽會上強調,偏鄉有困難者,考慮以巡迴醫療車增加就醫方便性,也會有計畫將重度吸菸、二等親內有肺癌病史的高風險者,做計劃性的LDCT篩檢。
LDCT檢查補助 擬納高風險經濟弱勢戶
雖然CT、MRI可發現早期病灶,衛福部憂過度診斷、過度治療導致醫療資源浪費,也有過度暴露放射線的風險。
衛福部次長石崇良受訪時表示,照出來不確定就要定期追蹤,人體暴露輻射量就要累計,恐會過度暴露,若在病灶不確定病情的前提下開刀,也會有過度治療的問題,不會將LDCT或MRI納「普篩」項目。
目前,已請肺癌學會、放射醫學會共同討論「政策指引」,定義高風險對象、追蹤檢查頻率與手術標準等。
至於LDCT癌症篩檢若無醫生諮詢,現為自費市場,每次自費篩檢價格4000至8000元不等。
石崇良說,站在國家公共衛生的角度,政府要補助就醫有障礙者,初步規劃補助收入較低者,不希望有人因經濟問題無法使用醫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