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11編按:前立法委員龐建國驚傳墜樓身亡,享壽68歲,太太也是前主播邱秀珍當時人也在家,當接獲警方通知後,才知先生已經發生憾事。
邱秀珍說,龐建國去年做大腸鏡檢查,查出罹患結腸癌(大腸癌)2-3期,做了切除手術,並以化療口服藥進行治療。由於龐建國很少生病,邱秀珍猜測他是對健康很在意的。
龐建國的友人、台大政治系副教授彭錦鵬也在臉書寫道:「看到建國兄受到病魔的摧殘,內心實在難過,但是他總是永遠面露微微、堅定的笑容,說一切還好。從剛開始的暴瘦,到體態的復原,我們也都相信了,深深為他高興和祝福。但是內心深處還是替他擔心。沒想到,是用這種悲壯的方式,結束無法言語的痛苦。」
太太邱秀珍則是回憶:「他最近情緒不佳,尤其是周日(1/9)開始就情緒不穩。」
據了解,在龐建國身亡前3小時,也就是凌晨4點左右,在學生LINE群組連續傳訊「不公不義的台灣,我生不如死」字眼,身體上的不舒服、加上牽掛政情,是憾事發生的關鍵之一。
一般民眾說的大腸,在醫學上指的就是結腸,所謂的大腸癌就是結腸癌。根據國建署資料顯示,50歲以上成人,終生約有7%機率罹患大腸癌,也就是每15人中就有1人會罹癌。
醫師表示,大腸息肉演變成大腸癌約需要8至10年時間,多數大腸息肉沒有症狀、不影響生活,因此不易察覺,唯有定期檢查才能及早切除,有效預防癌症的形成。
有血便等症狀就要小心
50歲戴先生,本身有痔瘡問題,前陣子因血便、糞便形狀變細等症狀就醫,因糞便潛血檢驗呈陽性,醫師建議接受大腸鏡複檢,戴先生認為自己有痔瘡,所以糞便潛血當然會陽性而不願做大腸鏡檢。
拖了1個月後,戴先生總算接受檢查,並發現右側大腸有扁平型息肉,確診為第一期升結腸癌,所幸手術切除後,無須接受化療,定期追蹤即可。
門諾醫院腸胃內科醫師戎伯岩表示,國健署資料顯示,50歲以上糞便潛血陽性者,2人有1人有大腸息肉,5人有1人是癌前期大腸息肉,20人中則有1名是大腸癌,罹患大腸癌的存活率關鍵就在於「發現的期別」,越早發現、治癒率就越高。
一二期患者存活率逾7成
以第一期、第二期的患者來說,5年存活率超過70%,第三期雖因淋巴結轉移,但5年存活率仍有50%以上,維持良好的生活與飲食習慣能夠降低約30%的大腸癌風險,但剩下的還是要靠篩檢。
因此,年齡超過50歲、有肥胖、抽菸、久坐,缺乏運動、有腺瘤性息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症、炎性腸道疾病之家族病史者,以及飲食上總是高熱量低纖維等危險因子者,都應提高警覺定期檢查,而沒有危險因子的50歲以上民眾,應善加利用2年1次的糞便潛血檢查,確保「腸」的健康。
6個大腸癌危險因子:
1.肥胖
2.抽菸
3.久坐
4.缺乏運動
5.有腺瘤性息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症、炎性腸道疾病家族病史
6.飲食上總是高熱量低纖維
以往大腸癌患者多是中老年人居多,隨著生活型態改變,近年來也不乏30至40歲的年輕人罹病,醫師強調,大腸癌早期幾乎沒有症狀,通常出現血便、解便習慣,糞便性狀改變、體重減輕、腹部疼痛、腸道阻塞、體力變差等症狀時,都已是晚期表現且較不準確。
大腸癌晚期6種症狀:
1.血便
2.解便習慣、糞便性狀改變
3.體重減輕
4.腹部疼痛
5.腸道阻塞
6.體力變差
多吃蔬果少吃紅肉燒烤
因此,預防勝於治療,除了保持規律的生活作息與運動習慣,飲食上多吃蔬菜水果少吃紅肉或是燒烤外,最有效的預防方式就是定期檢查。
醫師強調,很多民眾聽到要做大腸鏡都為之卻步,雖然大腸鏡檢查屬於侵入性,但以目前的醫療技術來說,是相對不危險檢查,不僅可以進一步確認腸道情形,如發現有癌前息肉或是早期癌等狀況,也可透過大腸鏡進一步將病灶切除。
如果民眾對於大腸鏡檢仍感到害怕,也可選擇自費麻醉鏡檢查,讓檢查不再是惡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