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據國健署109年癌症登記資料及衛生福利部111年死因統計顯示,前列腺(攝護腺)癌在台灣男性癌症中排名第五,死亡率則同樣位居第五位,長期觀察排名更有往前趨勢,近40年來台灣攝護腺癌發生率增加約70倍,死亡率則加約20倍,並好發於50歲以上男性。近年不少名人飽受攝護腺癌之苦,包括藝人余天、前衛生署長楊志良、衛教專家潘懷宗、以及作家李家同等;而太電前董事長孫道存更在2021年因攝護腺癌惡化離世。
攝護腺癌是個進展緩慢的癌症,早期沒有症狀,許多患者在發現攝護腺癌時,常常已經進入晚期,甚至轉移到骨頭、肺臟、肝臟、腎上腺等處,會出現骨頭轉移、內臟轉移的,屬於進展較快速、惡性度較高的高風險攝護腺癌。
想要早期發現攝護腺癌,新光醫院董事、亞洲泌尿外科醫學會秘書長邱文祥表示,有一種很好的血液腫瘤標記「攝護腺特異抗原」(PSA),建議50歲以上男性每年固定抽血檢驗,當PSA異常升高,下一步就是要進行攝護腺切片,因為第一期攝護腺癌的10年存活率可達95%,如果早期發現,就不必擔心會死於攝護腺癌。
(原文刊載於2021/3/10,更新時間為2023/7/4)
依據衛生福利部106年癌症登記報告,新發癌症人數為11萬1,684人,較105年增加5,852人。由於人口老化快速及不健康生活型態,癌症發生人數預料仍將持續上升。
十大癌症發生人數,攝護腺癌排名第6,已成為男性國人常見的泌尿道癌症。其實,攝護腺癌和生活型態、尤其是飲食習慣有密切關聯,新光醫院董事、亞洲泌尿外科醫學會秘書長邱文祥大膽預測,攝護腺癌遲早將成為台灣男性癌症發生率第一名,以下是他第一人稱的訪談整理:
攝護腺癌和生活型態、尤其飲食習慣有密切關聯。夏威夷第一代日本移民,攝護腺癌發生率遠低於全美平均,但第二代發生率和美國本土就沒有太大差別。觀察台灣趨勢和國際經驗,我大膽預估,攝護腺癌遲早將成為男性癌症發生率第一名。
攝護腺癌行為的變異性很大,老化當然是主要因素。如果對90歲以上往生的男性做屍體解剖,可能八、九成都有癌細胞藏在攝護腺中。但是往往這類90多歲老人得到的癌症長得慢、比較不兇,醫學上稱為indolent(隱性)。但千萬不要以為罹患攝護腺癌不會致命,例如60歲就發生的「年輕」個案,癌症分化程度兇猛,就是高危險群,需妥善處理。
篩檢攝護腺癌,有一種很好的血液腫瘤標記「攝護腺特異抗原」(PSA),我建議50歲以上男性,每年固定抽血檢驗;如果祖父、父親、兒子、兄弟當中有3個以上的人得到攝護腺癌,即屬於有家族病史,更應提前到40歲即開始抽血驗PSA。
值得提醒大家,PSA數值升高「不等於」你罹患癌症,只是表示你罹患癌症的機率較高。包括攝護腺發炎、騎單車壓迫、性行為等外力,都可能讓數字升高。所以PSA需要每年檢驗、追蹤長期趨勢變化,並由經驗豐富的泌尿醫師判讀,才能做出正確診斷。就我的經驗,PSA劇烈震盪反而不像癌症,緩緩升高表示要小心,較可能是癌症。
PSA的檢驗被廣泛應用後,攝護腺癌的早期發現比率已經大幅提高。我當住院醫師的年代,有很高比率的攝護腺癌病患就醫時,已發生骨頭轉移,現在第四期才發現的病患比率已經大幅下降。但2018年還是有32%第四期病患,證明我們還有進步空間。
當PSA異常昇高,下一步就是要進行攝護腺切片,傳統方法大多由肛門切,因為比較容易,但缺點是比較容易感染。傳統超音波定位之切片,就像「瞎子摸象」,是用細針在較常發生癌症的「熱區」隨機採集檢體,因此診斷率不是太高,可能讓病人白挨針,得到假陰性,罹患癌症的人也未必能切到腫瘤組織。
但現在歐美國家越來越風行的一種方式,就是當PSA異常,會先做攝護腺核磁共振造影,確認有可疑病灶後,再利用高科技的核磁共振及超音波融合技術,針對懷疑病灶精準切片,因為此方法係由會陰切片,可以大幅減少感染,其準確率有些報告已經接近7成,台灣目前也有多家醫院引進這項技術。
局限攝護腺癌的主要治療方式是外科手術或放射線治療。以前很多人害怕手術尿失禁之後遺症,不願意開刀,但現在手術工具如達文西機械手臂,讓手術大幅進步,術後失禁機率依目前的文獻資料僅約千分之一;另外還有50%到70%的病患若保留勃起神經,可以維持性功能。
第一期攝護腺癌的10年存活率可達95%,也就是如果早期發現,大可不必擔心會死於攝護腺癌。所以對抗攝護腺癌一定要每年檢查PSA,如果能夠早期發現,勇於接受治療,效果都會很好。
延伸閱讀:
※ 更多贏得10倍存活率的癌症真相,詳見《今周刊》126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