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大地,萬物復甦,是最適合調養身體、改善體質的時間點,不管是手腳冰冷、氣虛倦怠,或是口乾舌燥、頭暈體沉,透過食療調養,都能獲得好效果。
春天氣候逐漸回暖,大地萬物開始生長發展,就如同中醫經典《黃帝內經》所述:「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於庭,被髮緩形,以使志生。」人的生活應順應自然的規律,春天穿著舒適寬鬆的衣物,讓頭髮自然披散,養成早起的習慣,邁開步伐,多多親近大自然。
而在飲食方面,應遵守清補、柔補、平補三大原則,盡量避免食用氣味過於濃烈或燥熱、生冷、油膩的食物。
中醫師於臨床看診時,根據代謝之過與不及、生理功能亢進或衰退、結構大小等來區分人的體質;另外,參考地理環境和氣候變化作為治療的依歸,因人、因時、因地的個人化醫療,以達到祛除病因、改善症狀、平衡體質的目的,皆是老祖宗流傳下來的智慧。
針對不同體質,春季的食療調養也應有所變化,以下介紹五種常見體質與飲食建議:
遲冷體質 忌食生冷
遲冷體質又可稱為陽虛體質。典型者膚色偏白,形體較浮腫虛胖。平時比其他人怕冷,四肢易冰冷,若喝大量冰飲或吃生食則可能容易拉肚子,或者有未消化的食物殘渣。春季天氣變化早晚溫差較大,遲冷體質的人須注意保暖,另外,可使用食療如蔥豉豆腐湯調養、預防感冒。
倦怠體質 應養脾胃
倦怠體質的人往往說話有氣無力,一個句子講到最後聽者都聽不清楚。更嚴重的可能出現暈眩、心悸、健忘等症狀,稍活動則容易滿身大汗,也就是中醫所說的氣虛體質。脾胃的氣是人體後天營養、氣血的來源,春季為肝氣旺盛時節,適當運用食療如山藥粳米粥,調養脾胃之氣,更能預防肝氣升散太過、出現頭痛、暈眩等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