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健署107年癌症登記報告顯示,大腸癌連續13年居10大癌症之首,近年亦有不少名人包括李國修、賀一航、豬哥亮等,均因罹患大腸癌過世。三軍總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饒樹文表示,大腸癌除了基因突變、家族史外,和飲食、肥胖以及運動都有關係。
要預防大腸癌,首要是釐清有無家族史、特殊基因突變問題,如果有,則10多歲開始要做大腸鏡追蹤,如果沒有,滿50歲不能只做免費糞便潛血篩檢(FOB Test),也要開始做人生第一次大腸鏡檢查,而且後續每一兩年都要定期做,不要5年才做一次,因為過程中只要發現息肉,立即切除、電燒,就能保持很長一段時間的健康。
以下是饒樹文第一人稱的訪談整理:
大腸癌與飲食習慣、環境、肥胖和運動是很有關係的。愛吃油炸、經常熬夜,進而產生過多自由基,讓免疫力下降,就會破壞細胞DNA,建議從年輕時就要注意,盡量不要太常熬夜、不要吃太油太肥、膽固醇高的食物,而是應該多吃含抗氧化的食材,例如蔬果類,就能將風險降到最低。
而大腸癌和遺傳更有絕對關係,一般來說,約有3-5%大腸癌患者,是屬於遺傳性非息肉大腸直腸癌(HNPCC)和家族性大腸息肉症(FAP)。
家族有遺傳,10多歲就要做大腸鏡
我有個病人從婦產科轉過來,她是帶有MMR(Mismatch repair)相關的基因缺陷,先罹患卵巢癌後,做大腸鏡發現也有大腸癌,在積極治療活過5年後,沒想到追蹤檢查時,電腦斷層又發現有胰臟癌!她一個人得了3個癌症,但幸好都是早期發現,胰臟癌開刀後也超過10年了。
這病例說明,家族有人45歲以下得到大腸癌或卵巢癌,或兩代間有3個人罹患大腸直腸癌,其中2個人是一等親、1個小於50歲,這個家族就要去檢驗是否帶有MMR相關的基因缺陷;但若是夫妻2個人同時得到大腸癌,則應該是與飲食以及生活環境有關。
潰瘍性大腸炎,更要特別追蹤
其實,大腸癌是可以透過做大腸鏡早期發現,只要滿50歲,不管糞便有沒有潛血,都要開始做大腸鏡檢查,尤其如果是FAP家族,有息肉不治療幾乎百分之百會得大腸癌,這種家族從10幾歲就要開始做追蹤;而若是有潰瘍性大腸炎這類慢性發炎疾病的,也要提早5-10年注意,因為慢性發炎也是致癌因素,能提早檢查就要提早。
我建議,滿50歲做第一次大腸鏡後,每1、2年就要做1次,不要等5年才再做,因為大腸癌體積倍增,平均需要7個月,而從息肉到癌化大概要5-10年,因此做大腸鏡的好處就是,有息肉就把它切掉、燒掉,只要清掉,就可以維持很長的健康時間。
而且基本上大腸癌體積倍增,有時和位置有關,如果位在右邊的,長得會比較快,在癌細胞小的時候,靠我們的免疫力是可以殺掉的,我們能做的,就是盡可能在能控制時就加以控制,這更顯示定期檢查的重要性。
糞便潛血篩檢,數值偶爾失真
另外,目前國健署針對50-74歲民眾,2年提供1次免費糞便潛血篩檢(FOB Test),因此發現很多早期個案,不符合免費資格的,自費檢查一次也只要200元,因此就有民眾會說,那我就做FOB就好啦,為什麼還要做大腸鏡?這是因為就算FOB數值正常,也不代表沒有癌症。
健檢中還有一種「CEA CA199」腫瘤標記,這個其實也只能用來參考,因為偽陽性、偽陰性都有。我們有很多大腸癌病人,10個有6個腫瘤標記都是正常,甚至已經第四期都還顯示正常,因為有些腫瘤就是不分泌這種CEA。
以上說明各種篩檢大腸癌的管道,其實最精準的篩檢方式就是大腸鏡!千萬不要害怕做大腸鏡,也不要以為得大腸癌就完了,因為提早發現,就算是一二期,5年存活率也在9成或8成以上,是腸胃道癌症中癒後最好的。
50後必做大腸鏡的3個原因
1、糞便潛血篩檢雖可篩出大腸癌、息肉,但數值正常不代表沒有大腸癌。
2、大腸鏡過程中如發現息肉,切除後就可保多年健康,因為息肉癌化至少需要5年時間
3、健檢的「CEA CA199」腫瘤標記也只能用來參考,因為偽陽性、偽陰性都有。
可採放射治療,甚至不需要動刀
大腸直腸癌治療方式,目前趨勢是先不開刀而是採放射化療,有25~30%患者是連刀都不用開,腫瘤就消掉了,因為現在藥物、放射技術比較好,患者可以等放射化療後休息2個月,再以電腦斷層看腫瘤有沒有消掉,如果腫瘤都平了、切片也看不到癌細胞,就可以保持觀察不用開刀。
我有個病人是老先生80多歲,兩邊肝臟都轉移不能開刀,還有乙狀結腸癌,我們就先用放射治療大腸、打化療標靶,9個月後終於可以開刀,我就把大腸切掉、肝臟切掉,但已經都沒有癌細胞了。
目前化療標靶的部分,健保是一線過了要打第二線,第二線打完如果復發,再給第三線標靶,每一線就是換不同的藥,現在也有了口服標靶藥。
進行化療,最重要的就是不能把病人打垮了,患者也要學會與癌共存、和平共生,大腸癌不可怕,發現了一定要積極治療、不要輕言放棄!
※更多癌症真相,全文詳見《今周刊》126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