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美股 行事曆 年金 00891 房地產
投資理財
保險稅制
產業時事
職場生活
今周大耳朵 Podcast
富足今周起
幸福熟齡
ESG永續台灣
專題報導
今選頻道
存股助理
今周學堂
訂購優惠
活動報名

醫學進展》免疫治療、細胞治療在台現狀追蹤 抗癌生力軍 療效仍待持續進化

醫學進展》免疫治療、細胞治療在台現狀追蹤 抗癌生力軍  療效仍待持續進化
衛福部嚴格控管細胞療法的細胞培育環境與流程,以確保治療安全性,圖為桃園長庚醫院細胞治療中心。

鄭閔聲

健康

攝影/蕭芃凱

1262期

2021-02-24 16:39

發動免疫系統消滅癌細胞,近年出現令人振奮的發展。
在台灣,免疫藥物與細胞療法雖無法取代傳統治療,卻已讓晚期病患希望無窮。

雖然藥物未必能治癒癌症,就健保的立場,還是希望每一個病患都能用到最好的藥。所以免疫新藥只要經過核准,我們的原則是全部開放(給付),讓病患得到多一點治療的機會。」出身醫界的中央健保署署長李伯璋很清楚,在過去幾年出現顯著突破的免疫療法,被許多接受傳統治療無效的癌症病患,視為最後一線希望。

 

免疫療法納健保

須權衡效果與公眾利益

 

免疫治療,指的是以藥物提升病人免疫系統功能,讓自體免疫細胞攻擊癌細胞,以抑制或延緩癌細胞生長、擴散。二○一九年四月起,健保把用來治療八項晚期癌別、十一項適應症的免疫藥物納入給付,開放符合資格的病患申請,省下每年動輒百萬元計的龐大藥費;截至二○二○年九月底,共二三六七名病患獲核准用藥。

 

健保給付免疫藥物的政策,獲得醫界與病友團體肯定,但在執行面上,仍有人質疑「看得到吃不到」。例如衛生署前署長楊志良,就曾以台灣病友聯盟理事長身分投書指出,健保受限於經費,對免疫新藥訂定嚴格給付規範,病情不夠嚴重的人沒資格給付,讓大量病患擔心等不到治療機會。

 

四十五歲的Sandy,一七年被診斷出最棘手的「三陰性」乳癌,立即接受手術與化學治療,但無病狀態僅維持兩年,就發現肺部轉移。主治醫師建議同時使用化療與免疫治療,但因健保未給付乳癌免疫藥物,若不是她幸運符合藥廠試驗計畫,一輪六次療程,就得花上新台幣近百萬元。

 

經過七個月治療,Sandy的腫瘤明顯縮小,雖然仍難免掉髮、虛弱,但至少還能勉力從事一向熱愛的登山活動,「如果免疫治療給付範圍擴大,一定能幫助更多病友、減輕家庭負擔。」她說。

 

對於外界建議,李伯璋回應,因健保資源有限,健保署開放給付條件也必須考慮財務衝擊,免疫治療目前主要是作為已無其他藥物可使用、且免疫系統與身體狀況較佳的病患最後一線用藥,「有人建議擴大範圍,或是在第一線提早使用,效果比較好,站在以病人為中心的角度,我們都會盡量去考慮。不只免疫治療,標靶藥物也一樣。」他說。

 

  • 第一線治療:治療需循序漸進,第一線藥物通常副作用較小,藥效也較溫和。若第一線治療無效,才會進一步使用第二、第三線藥物。

 

根據健保署統計,近兩年使用健保給付免疫藥物的病患當中,出現完全反應(CR)與部分反應(PR),也就是腫瘤縮小的個案比率為十七.五%,另外約十二%呈現疾病穩定(SD);約有六成個案則因病情惡化或死亡,停止用藥。

 

個案數超過兩百人的四項適應症當中,以非小細胞肺癌(第一線)及復發或轉移性頭頸部鱗狀細胞癌的治療效果較佳,分別有二九.八%與二六.二%病患腫瘤縮小或疾病穩定;晚期肝細胞癌、胃腺癌的病況改善或維持穩定比率,則各自只有十四.九%與四.八%。

 

「免疫治療被很多末期肺癌患者看作唯一的希望,但大概也只對三成的人有效;其他癌症,有效的更少。」肺癌權威楊泮池的臨床經驗,與健保署資料高度吻合。

 

「當累積的數據愈來愈多,健保就可以更精準評估新藥對每一種癌症的治療效果,做滾動式檢討的依據。效果好的,會考慮進一步放寬給付標準,效果不明顯、甚至不比標靶藥好的,我們還是希望繼續幫忙病患,可能的作法就是和藥商協調降價。」李伯璋坦言,對於高價免疫藥物,健保必須在照顧最多病患與精準用藥之間,做出取捨與平衡。

 

免疫療法

 

免疫藥物

 

細胞療法走在科學前沿

衛福部審慎開放  首重安全性

 

相對於已被證實具有治療效果的驅動免疫藥物,還有一項被稱為「細胞療法」的尖端技術,原理是抽取病患體內免疫細胞,經實驗室培養、增殖活化後,再注回病患體內,讓這批「生力軍」執行攻擊癌細胞任務。

 

在台灣,細胞治療依法須先經過臨床試驗,但同樣為回應晚期癌症病患需求,並鼓勵產業發展,衛福部一八年以俗稱《特管辦法》的行政命令,開放國外已施行或國內人體試驗個案數達一定程度,且能確保安全、預期成效的細胞治療,由醫療機構擬定治療計畫,經衛福部核准後,用於治療一至三期經標準治療無效、或第四期的癌症病患。

 

「簡單來說,衛福部因為科學證據還不足,無法確定細胞治療的效果,但也不敢說它一定沒用,所以先開放國外有做、能確保安全性的治療方式,但要醫療機構提供所有治療數據;更重要的一點,是嚴格管控細胞培育的製程,確保操作符合治療計畫,一段時間後,再來檢討治療效果。我認為這是一個很好、很前衛的作法。」台北醫學大學前校長閻雲解釋。

 

截至今年二月十八日,已有包括三軍總醫院、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花蓮慈濟醫院在內的全國二十六所醫療機構,共五十六項關於癌症的細胞治療計畫獲衛福部核准,但實際接受細胞療法的晚期癌症病患不多,衛福部醫事司統計,一九年經核准收案的癌症病患為六十六人。

 

林口長庚醫院在二○年六月獲准以自體免疫細胞當中的「樹突細胞」(DC),治療經標準治療無效的一至三期肝癌病患。負責細胞治療計畫的林口長庚醫院外科主任李威震指出,細胞治療的重點還是驅動免疫系統對抗癌細胞,用在免疫力太差的病患身上難以產生效果,計畫執行半年來的十多位參與者,「疾病控制率」(腫瘤縮小或未持續生長擴散)約為六成。

 

健保不給付的細胞治療,費用非常可觀。一位癌症醫師提醒,他曾聽聞晚期病患,因價格便宜,在未經核准的診所或私人機構接受細胞治療,「聽到那種標榜『和某某大醫院用同樣東西』的診所,都要特別留意。他們也許真的和同一家生技公司合作,但執行的醫師、治療的流程都不一樣。」

 

儘管現階段仍無法取代傳統療法,但利用自體免疫系統對抗癌細胞,就像是黑暗隧道另一端的微光,讓無數科學家一頭栽進這項仍有諸多未知與無限可能的領域。林口長庚醫院癌症疫苗暨免疫細胞治療核心實驗室主任洪舜郁,是其中之一。

 

黑暗隧道另一端的微光

先進國家持續挹注研究終極解方

 

「《特管辦法》核准的細胞治療,是把T細胞取出來擴增再輸回體內,但癌細胞很狡猾,會想辦法躲過T細胞的搜查。我們正在做的臨床研究,是同時取出病患T細胞和腫瘤組織,『訓練』T細胞辨認癌細胞的特性,讓他們知道回到體內要消滅誰。」在桃園長庚的細胞治療中心,洪舜郁熱切地解釋她正進行的實驗,期待有天能開發出癌症疫苗,讓更多末期癌症病患存活下來。

 

可以預期,隨著先進國家與頂尖研究者持續投入大量資源與心力,未來勢必會有更多癌症病患受惠於免疫治療與細胞治療,甚至完全恢復健康,但在那一天到來之前,維持良好的生活型態與勤加篩檢,永遠是戰勝癌症的最佳策略。

延伸閱讀
余苑綺病逝/3年前懷小兒子、癌細胞偷襲復發「肝肺切到無法再切」,老公淚喊好自責
余苑綺病逝/3年前懷小兒子、癌細胞偷襲復發「肝肺切到無法再切」,老公淚喊好自責

2022-08-21

苦難背後都有祝福 抗癌路上勇敢追夢 PHI ACADEMY台灣首位紋繡Master
苦難背後都有祝福 抗癌路上勇敢追夢 PHI ACADEMY台灣首位紋繡Master

2021-02-04

大腸癌化療好痛苦?配合中醫治療減輕副作用,抗癌更輕鬆
大腸癌化療好痛苦?配合中醫治療減輕副作用,抗癌更輕鬆

2020-02-12

48歲退休,意外圓夢開餐廳!走過抗癌、爆肝人生,50歲後更幸福:快樂,就是做自己喜歡的事
48歲退休,意外圓夢開餐廳!走過抗癌、爆肝人生,50歲後更幸福:快樂,就是做自己喜歡的事

2019-11-18

從罹癌到痊癒!名醫公開「抗癌餐盤」 教戰5大飲食原則
從罹癌到痊癒!名醫公開「抗癌餐盤」 教戰5大飲食原則

2019-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