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疫情擴散全球後,台灣防疫表現頻獲國際媒體讚揚,但近期部立桃園醫院爆發群聚感染,有確診患者赴九份、大溪老街或傳統市場趴趴走,無特定接觸對象,引起社會恐慌。
面對疫情再起,台灣卻出現疫情「平行世界」。北部民眾口罩緊戴,中南部人潮聚集的商圈、夜市卻有不少人未戴口罩、邊走邊大嗑美食。
日前甚至有民眾表示,逛高雄瑞豐夜市時,看到超多人沒戴口罩,上前勸說卻被回嗆「疫情都在北部,高雄人沒在怕的啦!」掀起網友論戰。
逛夜市、商圈及傳統市場等人潮聚集的非密閉場所,到底要不要戴口罩?本文帶讀者來一探究竟。
逛夜市、傳統市場不戴口罩 只能勸導
日前,實際走訪位在台北市萬華的第一果菜批發市場,拍賣市場雖非四面封閉,但半夜時間批發市場交易承銷商南來北往,全省大匯流,不僅拍賣員、承銷商未戴口罩,拍賣市場諸多出入口因理貨繁忙,也未落實入場量體溫。
直到遭檢舉後,台北農產批發公司才嚴格要求進場人員需佩戴口罩,經勸導不聽將開罰。
▲ (此為資料照)全台各地的蔬果,每晚都在果菜批發市場大匯流,承銷商聚集競標,進出人次超過千人。台北農產公司日前已勸導批發商,進入市場需佩戴口罩。(圖片來源:記者蕭婷方攝)
不過,依照台北市去年自訂的強制戴口罩規範「8大類場所適用秋冬專案標準」,自行訂定相對適用的營業場所名單,但都只適用室內型市集賣場,遺漏了一堆應高風險要求的營業場所。
台北市衛生局疾管科長余燦華坦言,涉及罰款,需有明定規範才能開罰,目前基於防疫安全的相關措施,若未有法源明定罰則,還是只能加強勸導、管理,「不然開罰還是會被訴願」。
對此台北市產發局官員受訪時私下表示,市府內部自估無法落實戴口罩,所以在列標準時,將批發市場歸類成比照路邊的攤販集中場,「在政策的模糊地帶,就沒強制管理戴口罩」;至於夜市、商圈就是「自己保護自己」。
連新北市衛生局受訪時也回應,新北市戴口罩場所依中央規範,中央有規定的才能開罰,未明文規範的還難以裁罰。
政策灰色地帶 各縣市「疫見」不同
事實上,因應部立桃園醫院出現不明感染的確診案者、確診案者在老街、商圈街區與傳統市場趴趴走,部分縣市首長雖各自呼籲轄區內夜市商圈戴口罩,然而各縣市政府規範十分不一。
▲ 隨意走訪夜市,有不少民眾將口罩拉下來,邊走邊吃。(圖片來源:記者蕭婷方攝)
若回顧政府防疫政策,2020年3、4月間疫情高峰時,衛福部與各地方政府對防疫採取最高規格對待,訂出防疫SOP,宣布夜市、商圈強制戴口罩、並進行人流管制,店內用餐也要以梅花座、透明隔板區隔,降低感染風險。
當時部分夜市觀光人潮與營業額大減,依然限縮民眾出入口、並設管制點,進入民眾都必須先測量體溫、手部消毒。
但隨著台灣疫情警報趨緩,中央政府、各地方政府沒有堅持落實,僅呼籲民眾到人口密集區要注意安全距離。
8月出現一例不明感染源 指揮中心明定八大類場所要戴口罩
到了去年8月,全球疫情確診人數竄升至1800萬人、台灣更出現一例不明感染源,當時指揮中心明定,醫療照顧機構、大眾運輸、賣場市集、教育學習場所、宗教場所、娛樂場所、展演場所、大型活動等八大場所都「務必」要戴口罩,包含市場、廟宇、夜市都在名單內。
儘管如此,當時多數夜市遊客、攤商多沒戴口罩,認為「台灣疫情還好」。
隨著疫情趨緩,11月間政府發布秋冬防疫專案,再度強制要求民眾於八大類高感染風險場域活動必須配戴口罩,但針對人群聚集、非密閉空間規範卻相對模糊,必須要仰賴各地方政府自行訂定施行的細則。
回顧11月中,當時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衛福部長陳時中說,「雖然室外不需要戴口罩,但夜市、跨年活動等人真的很多,且多沒戴口罩,仍希望大家帶上」。
▲ 關於夜市、商圈與老街,屬於「生活消費類」的「其他類似場所」,規範相對模糊。(資料來源:衛福部)
戶外人潮聚集地 強制戴口罩? 結論還是靠公德心
半露天、非密閉空間的商圈、夜市或老街,到底要不要強制戴口罩?
前衛生署署長楊志良說,戶外人群聚集地要不要強制戴口罩,也是隨疫情起伏調整,評估,一般開放空間問題相對較小,平時太嚴格、生活反而受到太多拘束,對防疫會有反作用。
余燦華也說,對於戶外的人潮聚集地,先前有與中央開會討論,結論以八大類高感染風險場域活動優先,戶外則採取人流總量管制、拉出社交距離,至於戴口罩部分,只能加強呼籲。
余燦華說,即便沒有法規規範,中央與地方都積極推廣防疫新生活,第一步就是要從自身做起,「每個人戴好口罩、保持社交距離」,戴口罩已是一種新的社交禮儀。
新北市政府衛生局也說,戶外部分也是仰賴民眾「自主戴口罩」,僅能以輔導、勸說為主,最後還是要仰賴公德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