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公布國內新增2例本土COVID-19確定病例,1人為該院出院病患(案889),另1人為該案889之同住家人(案890)。
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下午記者會上,解釋為何部桃選擇「只出不進」策略,他說明不論是選擇什麼策略,院內都還是需要做出區隔,這是必然要做的;而選擇「只出不進」是因為,能讓醫療量能已經變低的醫院,藉由最好的防護轉出病患,降低負荷,也能更有效的管控醫院風險,但此方式還是有缺點,在於出院的病患會有社區感染的風險,管理上需要做到很嚴謹。
陳時中表示,防疫需有戰略面的選擇和考慮執行力高不高,步步都要做好;不管怎樣的策略都很難去預設,哪個方法是一定正確的,都是根據專業的判斷,以往的經驗,去做的選擇。
但他強調不論選擇怎麼樣的策略,院內的分區管制是絕對必要的。而策略則有三種,分別是「只出不進」、「不進不出」和「只進不出」。
陳時中首先說明「不出不進」的好處,是可以讓現有的院內疫情不會往外擴散,但是院內已經有的染疫,又由於醫院的空間有限,還要再去進一步的隔離,就會變得更加困難;加上院內醫護人員人力就是那麼多,病人也那麼多,假設沒有辦法做出新的隔離,醫護沒有隔離,染疫可能性的人員又在醫院裡面,相對的院內感染的風險就會變得很高,院內的損傷就會很重。
再來「只進不出」就是把原本的醫護人員隔離起來,招用其他的醫護人員,這樣的好處就是,院內就沒有可能染疫的醫護人員,進一步造成院內互相的感染也大大降低;但是缺點就是,招其他醫院的醫護人員,場地不熟悉、器械不熟悉甚至院內的動線也不熟,原來的醫院人員也都隔離了,所以在交接上面變得有很大的困難。
另外,也有人在講,「只進不出」還要把以前出院的病人都招回,陳時中說明缺點是,「院內的醫療量能已經不足,場地已經滿滿,再招回人進來,那就會把醫院的量能給弄垮!」陳時中解釋,有些策略是讓疫情不會往社區擴展,但是對於造成院內可能的損傷風險就會很大。
指揮中心選擇的「只出不進」,陳時中說,必先把醫護有可能染疫者,分成紅區,黃區,綠區,做出區隔,和不同的隔離策略;將病人在最好的防護之下做轉出,讓醫院在醫療釀能很低的時候,病人的負荷也可以降低,「將病人轉出,既可以保護到病人的權益,將他照顧好,對於醫院感染控制也可以掌握得更好。」
而陳時中也坦言,「只出不進」和「不出不進」兩策略都有一個缺點,就是病人出院管理的問題。所以出院管理上面要怎麼做得更好,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才會將風險分成三個等級,訂定居家隔離,陪病者也需要隔離;並建立app平台給他們適當聯繫管道,顧及到它們就醫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