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健保制度人人稱羨,國人滿意度暴表,醫療品質名列前茅!但是,為什麼外商藥品公司徹底離開台灣,只留下個位數的代理商,處理藥物進出口業務?醫材公司也步上如藥品一樣的進行軌道!
從一顆藥品的價格開始,健保25年來著實為國家省下數百億的藥費(不敢說品質都一樣)!而且,醫療機構還維持相對的高水準醫療品質,至少藥物治療還是有效(但是不敢說與原廠100%同樣療效)。
當健保藥價持續降低的過程中,基層醫療機構慢慢的開始買到和健保價一樣的原廠藥(有些已經退出台灣買不到了),也買到了比健保價還高價的台廠藥(廠商堅稱原料好、效果佳,無法降價),更買到了沒有健保價的健保藥物(可能去年有健保價,今年取消了)和沒有健保碼的藥品。總之,現在的情況是,口服藥比糖果便宜,點滴水比礦泉水低廉,針劑價格比不上化妝水,買藥膏的錢買不起護手霜。
最近幾年,以上的情況大家都見怪不怪了!意思是,慢慢的醫院診所都習慣了、麻痺了、不反應了。然而,藥物繼續出現異常現象,像是缺藥、換廠牌,原因很多:有些是停產、原料短缺、管制數量、品質不良、製程有問題、原料可能會至癌...等等。基層診所就更慘了,多了好多原因,譬如說廠商優先供應醫院使用,所以暫時確貨、A廠原料不足只好改成B廠學名藥、原來劑型沒健保價需要改用其他劑型...等等。現在資訊科技進步,食藥署為此還進步到發文公告“可替代品項”,讓醫師有後援方案,真的是“佛心來的”,我們都感激涕零。
這些年來,曾經藥廠改革讓我們覺得,台灣品質與世界先進國家同步!藥廠ISO認證、GMP、PICS、...都為藥物品質,提供了明顯可見的出廠保證。但是,為什麼以前不會出現的問題,現在都開始經常的發生?或許可以說是因為稽核制度進步了,所以發現異常的機率增加所至。但是,身為負責醫師認為,藥價是影響品質的最重要關鍵!當商品無利可圖時,廠商就會停產!當藥品降價時,就選擇更低價的原料製作!或者減少品管的人力與製程!沒有廠商會去生產虧錢的商品,這是商業運轉的「金律」。
身為醫師,本來不需要去關心藥價!但是,當我們在開立處方,時不時都要擔心藥物品質的時候。真的想問一下健保署,現在是否應該檢討看看,1.健保藥物的合理價格,應該怎樣才能維護應有的品質!2.什麼制度,才可以讓藥品穩定的供應市場的需求!3.怎樣的機制,才能引導國際藥廠,將好的藥物引進國內,提升治療品質。最後,我還是要提醒決策者,良好的商品只會出現在好的商業模式市場。當制度只在乎價格便宜的時候,只會讓劣幣驅逐良幣!拿來治療患者身體的藥物,絕對不能用“便宜也有好貨”的心態來看待。我們都可能是下一個病人,將心比心來看待藥物的品質,您我都會想要用到優質的藥品,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