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敏與外邪相關,藉由飲食來調正氣、去外邪,就能提升免疫力,避免反覆發作。由中醫師親自調理的3道茶飲和2道藥膳,緩解你的老毛病。
「哈啾!哈啾!」鼻子過敏的人,一早起床就不停的打噴嚏、擤鼻涕;異位性皮膚炎或蕁麻疹的皮膚過敏者,發作起來更是搔癢難受,嚴重時甚至需要打減敏針。
環境變化大,外邪入侵更易誘發
靖妃中醫診所院長陳玫妃指出,鼻子過敏在古代稱為「鼻鼽(音「球」),現代稱為「過敏性鼻炎」。臨床上的症狀是打噴嚏、流鼻水、鼻塞或眼睛鼻子癢等類似風寒的症狀,但通常到中午、下午情況就會轉好。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周宗翰表示,過敏與外邪相關,依個人體質可分為濕重、血熱、脾虛、風邪4大類型。
- 濕重:主要是由於環境潮濕悶熱,加上體內滯留的水分無法排出,而誘發過敏產生。
- 血熱:若飲食中經常食用大量燒烤、辛辣、油炸等燥熱食物,就容易形成血熱體質,也容易引發各種發炎性的過敏,如異位性皮膚炎。
- 脾虛:脾虛導致的過敏,為身體無法消除外在環境進入人體的濕,形成水濕停留在體內,造成身體免疫力下降所致。
- 風邪:外來風邪侵襲指的就是現今醫學所謂的「過敏原」,大量頻繁接觸,自然會引起人體免疫系統的激烈反應,導致一連串的過敏反應。
氣陰兩虛體質差,強化免疫調正氣
陳玫妃指出,就西醫的免疫學來講,過敏跟免疫系統有關,在中醫來講就是要調節正氣,提升免疫力,以應付外在環境,例如天氣變化大、早晚溫差大等引起的發炎反應。
體質屬氣陰兩虛者,更容易因氣候變化大而抵抗力差。在免疫學上就是指過敏原升高,引發發炎反應,導致鼻塞、氣喘、皮膚癢等現象;皮膚抵抗力變差,皮膚變薄、變乾、敏感。
陳玫妃舉例,過敏反應在皮膚上就是搔癢,肺主皮毛,肺熱就會發作在皮膚上,像是異位性皮膚炎、蕁麻疹等發炎反應,在中醫上來看就是「熱象」,治療上就可以用清肺熱的藥材。
藥食本同源,飲食著手最根本
如何避免誘發過敏?周宗翰認為,過敏原不容易避免和預防,因為影響因素非常多,而天氣和飲食往往是決定因子,卻又很難去避免。西醫的抗組織胺和類固醇可用於急性期,但往往過一陣子就又復發,「最根本的方法還是要從中醫調理體質著手,才能避免反覆發作的問題。」
所謂「藥食同源」,許多惱人的皮膚、鼻子過敏等問題,可以藉由中藥材入菜,從飲食調整體質下手。陳玫妃和周宗翰分別提供3道茶飲和2道藥膳供讀者參考:
【去風滋陰補氣茶】
適用:皮膚或鼻子過敏
材料:荊芥2錢、麥門冬3錢、粉光蔘1.5錢
作法:將以上藥材放入1500毫升的水煮沸後,轉小火煮3〜5分鐘,放溫後即可飲用。荊芥有去風邪作用,麥門冬可滋陰,粉光蔘則可補氣潤肺、增強免疫力。
【解毒清熱茶】
適用:異位性皮膚炎
材料:薄荷1錢、銀花2錢、甘草1錢
作法:將以上藥材放入1500毫升的水煮沸後,轉小火煮3分鐘,放溫後即可飲用。薄荷能祛風,銀花和甘草具解毒功能。
【清熱去濕茶】
適用:皮膚過敏緩解期
材料:薏仁3錢、魚腥草1錢、茯苓2錢、綠豆30公克、少許冰糖和蜂蜜
作法:以2000毫升的水煮沸後,轉小火煮3分鐘,放溫後即可飲用。薏仁可清熱去濕、綠豆有解毒功能。
【利濕抗敏排骨湯】
適用:易受外來風邪侵襲者
材料:薏仁30克、玉米鬚20克、芡實20克、茯苓15克、山藥1條、排骨少許、海帶少許
作法:
- 先將薏仁、玉米鬚、茯苓、山藥、排骨等材料清洗完畢。
- 將海帶、芡實洗凈後浸泡30分鐘,再把山藥、排骨切塊。
- 將薏仁、玉米鬚、芡實、茯苓、山藥、排骨、海帶一起放入鍋中,大火煲滾後,改小火煲30分鐘,煲湯全程1小時即可,可當日常湯品飲用。
【茅根薏仁粥】
適用:易受外來風邪侵襲者
材料:白茅根1兩、薏仁30公克、白米30公克、水500cc
作法:
- 將白茅根用500cc煮沸去渣取汁備用。
- 薏仁與白米混合加適量水煮熬煮成粥。
- 接著將藥汁倒入攪拌均勻即可食用。薏仁,性涼、味甘淡、可清熱利尿、健脾除濕。白茅根,性寒,可清熱涼血、除濕利尿。二者相互搭配,有助健脾、去濕和利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