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市立大同醫院積極推動長壽醫療與預防,會早於政府執行長照2.0、加入國際健康促進合作網路是迫於現實,「不這麼做,大家都很累。現在(推動健康促進網後)不僅節省健保支出,也減輕醫護人員負擔。」現任高雄市立大同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高雄醫學大學神經科學研究中心主任的楊淵韓這麼說。
當醫院只鎖定「治病」,就被動等病患上門就好,但要做到「預防」,就得主動找出預防的潛在對象。從「治病」轉換到「預防」,醫院要徹底顛覆原有運作方式,問題是,大同醫院哪有那麼多人力可挨家挨戶尋訪?
地區院所串聯合作醫療分級 資源不浪費整合性照護有效率
首先,大同醫院委託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經營,使得高醫大的學術和醫療資源成為它的後盾。像楊淵韓本身是高雄醫學大學教授,同時也是大同醫院神經內科主任,「學術研究為基礎,加上臨床經驗,等於將兩者資源發揮在治療上。」他解釋。
其次,大同醫院結合地方其他醫療單位,包括前金區、新興區及鹽埕區等17個社區的醫療群、合計117家診所進行分層醫療;另外,還與鳳山區新高鳳醫院、苓雅區信義醫院等地區醫院合作。
尤其,大同醫院特別開闢「失智症綠色通道」,全高雄市69家失智友善診所是衛星站,當衛星診所替病患進行失智量表篩檢,發現異常時即可透過「綠色通道」到大同醫院就診,兩周內即可排到核磁共振(MRI)等影像檢查。這類檢查,往往在該院要排1個月以上、高醫要排2個月以上、台北榮總要排3個月以上,而大同醫院「失智症綠色通道」的效率,能讓醫師和病人早一步洞悉病情,提前預防。
結合社福團體拉進病患家屬 寫書法、美術課也是一帖藥
從大同醫院驅車約3分鐘,來到位於七賢二路的中華護智協會。
在這裡,長者一來會先測量血壓了解生理情況;另一特別之處,就是要求家屬陪伴。「不是長者來上課就好,家屬來可以了解上課和課後的狀況。」于定萱點開手機裡的患者家屬群組,長者們上課後的成品映入眼簾。「呈現成就感,讓長者有參與感。這裡是醫療之外的據點,提供預防和延緩病情功能,才不會造成醫療資源浪費。」于定萱強調。
其實,這個課程是大同醫院協助健康系統的一環。參與課程設計的楊淵韓表示,阿茲海默症病人腦部神經細胞遭到破壞,記憶、運動及協調功能退化很快。「整個課程是一個多重訓練模組,包含心智活動、肢體活動和社會參與。」以書法為例,長者在下筆一點一豎中,練習指尖的控制力和空間辨識感,同時在運筆書寫時訓練靜心。
大同醫院引進AI技術,將每位病患的病徵數據儲存起來,作為精準醫療的儲備資源而用。圖為病人肢體動作協調影像拍攝場景。(攝影/陳弘岱)
積極找出潛在患者 推動失智症成人子女研究計畫
大同醫院研究發現,失智症患者的子女罹患失智症比率偏高,如果又合併三高慢性病及E型脂蛋白基因特異,日後也可能發展為失智症。因此在促進健康整合圈中,更超超前部署,推動「失智症成人子女研究計畫」。
「將失智症對象往前推20、30年,希望能找到患者發病前的整合性生物標記,在55歲前介入預防,以延緩發病時程,也減少對家庭、社會的衝擊。這樣健保或長照付出經費不僅節省上千萬、上億元,更重要的是,讓自己健康才能過好生活,自保人保。」楊淵韓語重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