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內湖康寧路一家未立案安養中心日前發生火災,釀3死悲劇,燒出未立案的「幽靈安養所」管制問題。當家中年邁長者失能卻沒人能照顧、合法機構中又沒有合適的床位,長輩與家屬的生活該如何是好,難道只能送往幽靈安養所?
走入內湖康寧路火災現場,狹小的空間裡擠著3張燒得漆黑的小床,周邊還有零散的雜物,即使外頭大晴天,房間內部的採光也不佳,空氣瀰漫一股潮濕腐敗的味道,這家位在小巷弄、沒有招牌的「小客廳」原是3名長者終老的地方。
為何3名長者選擇在環境與清潔衛生不佳且未立案的安養所度完此生,家屬也願意將家中長輩送往沒有通過消防安全檢查、防火設備的機構,現行制度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原因一:民間設立住宿式長照機構困難 有錢也沒床
現行中央政策強調以在地老化為主,但老年失能人口隨老齡人口增加,住宿式長照機構床位仍長期不足。據衛福部推估,台灣約有80萬失能、失智長者與身心障礙者有長照需求,其中最少有兩成、16萬人屬重度失能患者。
然而,台灣現行合法住宿式長照機構僅有11萬床,還有近6萬床缺口,光台北市就缺了4千多床。衛福部也曾進一步盤點住宿式長照機構缺乏地區,都會地區缺床情形明顯較嚴重,台北市信義區、大安區也榜上有名,尤其雙北地區平均要等5至6年才有床位。
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秘書長陳景寧指出,台北市土地租金、人力成本高,中小型的護理之家、長照養護機構不堪壓力關閉,過去十幾年間已由200多家減少到90家左右。
陳景寧說明,現行各縣市政府針對區域內住宿式長照機構訂有收費天花板,但各區域土地成本差異大,租金昂貴地區業者很難生存,容易產居民有錢住蛋黃區卻找不到鄰近合法機構的情況,「有錢也買不到服務」,建議應分區檢討收費天花板。
台北市社會局老人福利科科長楊雅茹坦言,養護之家、長照機構為鄰避設施,都會區設置相當困難,加上106年度「長期照顧服務機構設立許可及管理辦法」上路後,消防建管法規趨於嚴謹,民間進入困難,截至今年為止,北市也僅一家由政府主導的住宿式長照機構合法成立,現行地方政府只能加速盤點資源,由官方主導成立長照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