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初,衛生福利部公告開放符合訂定萊克多巴胺殘留容許量的美國豬肉,以及30個月齡以上的牛肉進口台灣。政府訂定的標準比國際容許量更嚴格,並由食藥署委託第三方公正單位進行不同年齡層的風險評估。不過,美豬議題在媒體與民間引發的各方激辯與關注,建議民眾應該回歸科學實證檢視,逐一釐清爭議所在。
8月28日蔡英文總統宣布擴大美國豬肉及牛肉進口,衛福部部長陳時中亦在媒體回應「美豬的食用安全沒有問題」,但此一政策確實已在朝野輿論引發大幅討論。
美豬進口長達15年,台灣早在2007年完成萊克多巴胺風險評估
民眾最擔心的是美豬含有萊克多巴胺,長期食用是否會危害健康?要釐清真相,就應放諸科學實證來討論。首先,許多國人尚不清楚,政府並非今年才開放美豬進口,事實上,美國豬肉早在2005年已核准進口,15年累積下來,國人已食用高達50萬公噸,至今並未出現任何因而致病的臨床案例。
豬肉在華人飲食料理中是相當重要的食材,台灣人對國產豬肉也有極高的忠誠度。以2019年為例,美國單人平均吃下近24公斤的美國豬肉,台灣同一年豬肉總消費量是90萬公噸,平均一人吃了39公斤豬肉(記者註:90萬公噸除以2300萬人),其中,美國豬肉佔比是1.8%,相當於702公克,以一片台式便當主菜排骨約100克重量來看,僅約6~7片排骨。
美國豬肉已行銷至全球一百多個國家,其中墨西哥、澳洲、紐西蘭、印尼、菲律賓、馬來西亞、港澳,以及飲食習慣與台灣相近的日、韓等國家,這表示美豬已通過各國衛生健康主管機關的標準,判定人類食用有萊克多巴胺的豬肉安全無虞,至今,這些國家亦未出現食用相關肉品產生任何反應的病理報告。更重要的是,出口美豬含有萊克多巴胺的比例少,大多都是不使用萊克多巴胺飼育的豬隻,而逐步放棄在飼料中添加萊克多巴胺等瘦肉精成分,更是全球養殖業的時勢所趨。
綜上所述,國人產生「吃瘦肉精會生病」的疑慮來自對萊克多巴胺的誤解。瘦肉精實際上是數十種不同成分的藥物或飼料添加物統稱,萊克多巴胺是一種相對安全的飼料添加物。這種飼料添加物在1999年就核准使用,是因應食品安全而發展出來,並不能作為「有毒瘦肉精」的代名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