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近日COVID-19(武漢肺炎)境外移入確診增加,更有比利時工程師、赴港確診台女等,多起不確定感染源案例;普篩議題再次掀起討論,但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態「目前相關的檢驗政策,還沒有打算要做更動」。
對此議題,前疾管局副局長施文儀則在臉書發文,表示若未來依然堅持不入境普篩,可能會損失的經濟利益恐是以「億」起跳。
施文儀7日於臉書,以「檢驗與檢疫」為題,表示指揮中心堅持以檢疫十四天來處置入境旅客,又再度引起「普篩之亂」。
他說明,檢疫是最古老而有效的圍堵疫情方法,行政成本最低,但經濟成本可能很高。缺乏好的實驗診斷方法時,依賴檢疫是不得不的方法,除非疫苗問世。
施文儀強調,指揮中心擔心普篩會有防疫漏洞其實其來有自,「COVID-19之檢驗除了核酸檢測外,已有各種抗原或抗體之快篩試劑可資利用,各有其精確度,當然,若沒有100%的準確度就會有偽陰性,必會有防疫漏洞;若沒有100%的精密度,必會有偽陽性,不會有防疫漏洞,只會造成困擾。目前尚無精確度百分百的試劑。」
他說,「台灣採取古老但穩靠的防疫手段:檢疫」,指揮中心把所有入境旅客都當作「準接觸者」看待,一律檢疫14天,可把所謂的「偽陰性」降到最低,這是指揮中心最盡責的做法,在全球COVID-19疫情嚴峻,採取檢疫措施對台灣的經濟發展及觀光不會造成太大的損失,指揮中心對入境旅客不普篩政策,尚是可以接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