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認為,暑氣的熱毒之邪在體內不排出,持續消耗水分、氣血就會中暑。
想輕鬆且健康地度過夏日,首重「清脾解毒」,最重要的仍是改變環境、作息與飲食。
夏季天氣炎熱,台灣氣候又潮濕,熱加上濕就會成為中醫所說的「暑」,而暑熱熾盛會耗傷人體的正氣及津液,濕熱邪氣也容易趁此時影響人體的生理運作,導致脾胃功能出現問題。
加上現代人常待在冷氣房內,或是習慣吃冰涼食物、飲品等,使得體內陽氣容易受損,進而出現身體疲倦乏力、頭昏胸悶、心悸口渴、噁心嘔吐、食欲不振等症狀。
如何提升身體清熱除濕、清脾解毒的能力,是夏季調養身體的重要任務。
在中醫理論裡,「脾」的功用是水液運化代謝的重要環節,某方面來說,就像身體的除濕機一樣,而除濕機都有其固定的除水量,如果所在的環境濕氣太重,本身又喜歡吃生冷滋膩的食物,會影響到「脾」這部除濕機的正常運作,造成其過多負擔。
腹瀉、中暑、濕疹 體內濕氣超量 引病上身
如果濕氣超量,脾將無法負荷,就會被濕邪困住,進而出現拉肚子、噁心想吐等腸胃症狀。當脾功能下降後,身體除濕力減弱,會使體內的濕氣更無法排出,加上夏季悶熱的氣候,更會阻礙身體散熱,很容易就會出現中暑,皮膚濕疹、水泡及紅癢等問題。
從西醫的角度來說,中暑是因為身體溫度調節中樞失調,導致身體無法散熱所致,會出現體溫升高、心跳加速、皮膚乾熱沒有流汗的表現;而從中醫來說,如果暑氣的熱毒之邪進入人體之後排不出去,就容易消耗水分和心臟氣血,進而產生中暑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