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許毓仁日前參加由英國牛津大學舉辦的牛津辯論會(Oxford Union Debate),辯論主題是:「本院相信台灣的未來在於與中國統一」(This House Believes Taiwan’s Future Lies in Unifcation with China)。
許毓仁代表反方,他採取反證法的策略,引述歷史事實,指出台灣從未被指是中國的一部分,並強調,台灣未來應由2300萬人民決定,而非掌握在任何一個政府。
辯論過程中你來我往,充滿英式幽默嘲諷,酸言酸語更是常態。辯論結束後,結果反方以265:152,獲得勝利。許毓仁表示,會後有很多牛津學生、校友跑來,感謝他為台灣發聲,許毓仁則說:「我只是說我深信的事。」
最後,許毓仁感性在臉書寫下:「我內心很激動,心想一個從高雄夜市長大的小孩,何德何能能在牛津辯論會上發表演講,時已過午夜,牛津的街道上依舊熱鬧喧囂,大圓的月亮高高掛著,我的身影映照在牛津的街道,對於未來的路更加確定。」
許毓仁參加牛津大學辯論會主題:本院相信台灣的未來在於與中國統一
此次英國行最重要的部分,參加牛津大學的辯論會(Oxford Union debate) ,牛津辯論會歷史悠久,各國政要領袖都在此演講辯論過,牛津辯論會更是英國首相的搖籃,幾位首相包含強森、柯麥隆、布萊爾都是辯論會出來的。
此次辯論的主題是: 「本院相信台灣的未來在於與中國統一 」。This House Believes Taiwan’s Future Lies in Unifcation with China
辯論會於8點開始,會前的儀式很多,包含專業攝影拍照,酒會和晚餐,更是重要的社交場合,各個牛津的學生、教授、校友盛裝打扮,男的帥女的美,可以看得出來對活動的重視。我也穿上一套全黑西裝配上蝴蝶結,簡單隆重。
▲許毓仁盛裝出席辯論會。(圖片來源:許毓仁臉書)
晚餐結束後,(我太緊張也沒吃什麼),觀眾先行進入辯論會場(Debate chamber),講者們最後進入,我帶著誠惶誠恐的心情走進去,看到現場坐滿了觀眾,二樓看台也都是擠滿人。
chamber 的設計與英國🇬🇧西敏寺國會各式一樣,兩邊長板凳對坐,辯士輪流上陣,主席坐在高起的座位。
辯論過程你來我往 充滿英式幽默嘲諷
辯論形式的設計是,正方反方代表輪流發言,一位12分鐘,10分鐘響鈴一次,正方反方各四位,最後一位結辯。
牛津大學的教育重視思辨,過程你來我往,引經據典,更是戲劇化十足,英式幽默嘲諷,酸言酸語更是常態。
辯論會開始,正方兩位教授輪流上陣,Daniel Bell、Kerry Brown 、還有一位中國代表高志凱(中國智庫學者、曾是鄧小平翻譯)。
我代表反方辯論,跟羅冠聰(Nathan Law),還有兩位牛津校友。我們兩位是現場唯一有台灣、香港經驗的。
▲辯論過程中戲劇化十足,充滿英式幽默嘲諷。(圖片來源:許毓仁臉書)
許毓仁:台灣從未是中國的一部分 台灣未來要由人民決定
輪到我上時,我採取的策略是反證法,我先從歷史觀點論述,中國未曾統治過台灣,1943年開羅決議、1945年波茲坦決議、1951年舊金山條約都沒有說到台灣與中國的關係、1971年聯合國2758號決議也沒有指出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
然後談到台灣未來應該由2300萬人民決定,而非掌握在任何一個政府。
接下來,反證法論述:why is it a bad idea for China to absorb Taiwan? 中國強力奪取台灣對自己完全沒有好處,在政治上無法統治、在經濟上可能癱瘓、軍事上並非易事,即使拿下台灣,也會成為一個區域地緣政治巨大負擔(strategic liability)。半導體產業也會破壞,還有政治協議的部分,也不是台灣人民想要的。If I were President Xi, why would I risk everything for nothing?
結論結束後,觀眾離席,從左右兩邊出口,一邊Ayes (讚同);一邊Noe (反對),統計票數,夠戲劇化了吧。
▲許毓仁領導反方獲得勝利。(圖片來源:許毓仁臉書)
許毓仁獲得壓倒性勝利
最後大家聚集在一樓的Union Society 喝酒討論剛剛的辯論,最後反方獲勝了,265:152 票!
很多牛津學生、校友跑來跟我說,謝謝為台灣發聲,我說,「不謝,我只是說我深信的事。」
走回酒店的路上,我內心很激動,心想一個從高雄夜市長大的小孩,何德何能能在牛津辯論會上發表演講,時已過午夜,牛津的街道上依舊熱鬧喧囂,大圓的月亮高高掛著,我的身影映照在牛津的街道,對於未來的路更加確定。
最後,謝謝邀請我的牛津辯論社同學們,我也邀請他們到台灣訪問,也謝謝我兩位host Henry and Joe,安排我與羅德學者(Rhode Sholars)、牛津國際關係學社(Oxford IR Society) 座談。
影片應該很快就會上線。
作者簡介_許毓仁
今周刊專欄作者、第9屆立法委員、TEDxTaipei共同創辦人。長期關注立法、科技、產業及創新。
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原文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