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入社區找病灶、下藥帖
淨零碳排,已成為城市間共同的永續目標,新北市作為人口數和商業登記家數最高的縣市,住商部門碳排占比達四二%,高居全市碳排來源首位;各家戶所在的「社區」,自然成為減碳重要標的。
新北市針對新造建築設有一套明確規範,例如要求環評開發案的新建物,應有黃金級以上綠建築標章等,較容易執行;相形之下,既存老舊住宅,如何減少碳排、提升用電效率,成為最大難題。
尤其市府團隊發現,多數管委會抱有「惜物」心態,經常以維修取代汰換設施,「這也讓很多社區持續使用耗電的老器材,難有機會更換節能設備。」新北市環保局簡任技正李俊毅觀察。
公務員口中的推動困境,也是黃杲傑的親身經歷。
一七年,將捷家和社區落成時,不僅擁有綠建築銀級認證,社區布建的活水生態池、雨水回收及阻隔太陽西曬等永續設計,也獲得一九年新北市低碳社區銀獎。然而,也因為硬體設計已有減碳先天優勢,「住戶反而不太注意節能問題。」黃杲傑感嘆。
當時社區公共空間電費每月平均超過七萬元,接下主委的黃杲傑心想,若要延續低碳社區的殊榮,首要之務,就是解決公設用電問題。
正好,在市府人員引介下,他得知節電診所服務,社區只要提供公設電費單、建築物使用執照字號,具備社區專業的低碳規畫師就會來免費「巡診」耗電狀況,找病灶、下藥帖,並媒合市府的低碳補助。
當時,擁有十五年社區低碳規畫經驗的潘睿祥,來到將捷家和社區「診斷」後,發現地下四層停車場共五四六盞燈,全使用不符最新節能規格的傳統黃光燈管,且二十四小時照明,建議社區更換。
然而,起初住戶並不領情。「管委會要幫大家省錢,怎麼一直花錢?」黃杲傑清晰記得,那年區權大會質疑聲浪不斷,但他沒有退縮,不斷從節能、照明安全性的角度出發,煞費苦心說服,好不容易才讓左鄰右舍點頭。
二○年三月,地下停車場節能工程終於啟動。團隊不只將傳統燈具全數汰換,更針對六十盞「美觀但不實用」的燈具位置,重新設計挪移;經全面盤點,最後將地下室全天候照明留給主幹道,停車位等不會久留的空間則改為感應式電燈,大幅減少不必要的用電。
改造過後,原本每年八十幾萬元的公設電費帳單,在隔年省下十二萬元,讓住戶心服口服;也因為用電大幅降低,社區向台電簽訂的用電契約容量,更從一三一瓩降到七十五瓩。接著,黃杲傑又逐步汰換所有公設燈具,讓社區LED燈具使用率達到九八%。

為解決停車場耗電問題,在低碳規畫師的建議下,將老燈具汰換為節能電燈。(圖/將捷家和社區提供)
乘勝追擊 推一條龍服務
看著社區節能大有成效,新北市乘勝追擊,二二年再推出「節能E好宅」計畫,讓節電診所、低碳社區補助等四散各處的資源,結合成一條龍服務窗口,媒合更多社區參與。
這項計畫還以公設用電耗能密度為評比,分為三星級到六星級社區,促進良性競爭。此外,市府更攜手房仲業,將社區的節電星級數,公布在業者售屋平台,提供民眾購屋或租房參考。
「節能E好宅」推行三年多,已有四四七座社區參與,節電診所累積至二四年底,也完成了一四一五座社區的節能診斷。然而,市府並未停下腳步,未來還計畫推動「社區碳資產機制」,讓社區汰換設備的減碳額度,可換算為碳資產,提供企業取得碳權或ESG成績,創造雙贏。
在新北市的永續目標下,將有更多居民加入淨零行列,讓社區真正成為減碳要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