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TEAM TAIWAN奪冠,台灣隊取得WBCQ世界棒球經典賽的晉級門票,球迷興奮熱度不減,適逢體育部將於今年8月上路,本期端出的封面,正好一起來思考台灣體育發展,該怎麼走。
8年前,由體育人揭竿,呼籲改革體壇亂象,希望改變許多單項運動協會長期被少數人把持、財務難以監督等亂象,因此促成《國體法》修法;有了監督單項協會運作的法源,一時之間,燃起體育改革一線希望。
8年過去,我們遺憾地發現,改革原地踏步,不少協會病灶依舊,還是被舊勢力、老臉孔所操控。而以培養奪牌精英為目標的體育班,也還是老樣子,無法擠進奪牌窄門的孩子,面對未來依舊迷茫無助。
改革要有政府帶頭,總統賴清德選舉時,就拋出全民運動的政策理想。熱愛棒球的他,對於如何讓體育深入民間,促進全民強身,帶動產業化,勢必有所想法;體育署的升格,是新里程碑,想必,賴總統不會讓人民失望。
體改除了政府要有決心,觀念的重建也很重要,唯有換腦袋,改革才有希望。
台灣要發展體育,推動全民運動,唯有認知到,人才不該僅局限在培養比賽明星,也該顧及其他熱愛運動的幼苗發展,並向普羅、社區扎根,才有助於產業欣欣向榮。
而協會應該是推手,不是殺手,本期便報導澳洲如何透過一套治理標準來考核,有所本地分配資源「給糖吃」,達到治理目的,值得台灣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