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電腦要有防毒軟體,我們的腦袋也要有抵禦認知作戰的防毒軟體,作者以5大面向全面拆解中共認知作戰,不只你需要了解,你的長輩更需要。
訊息本身的真偽並非認知作戰的重點,一旦風向被成功帶起來後,人們不再能夠理性思考與對話,軍心、民心和政府信念被動搖後,對立加深,就達到破壞穩定的主要目的。
而認知作戰一旦成功,攻擊方可以大幅降低熱戰所需耗費的成本,甚至有可能不需要花費一兵一卒甚至一毛錢,很快就可以讓對方自動投降。中共以武力攻打台灣的成本極高,台灣海峽又是強固的天然屏障,因此透過認知作戰洗腦台灣人,就成為CP值最高的武器。
由瑞典哥德堡大學政治系主持的多元民主計畫(Varities of Democracy, V-Dem),自2000年起,就針對全球179個國家進行「數位社會調查」。其中,台灣在「遭受外國政府假訊息攻擊」的指標,連續多年位居第一,顯示受到境外假訊息攻擊的嚴重程度最高。認知作戰對台灣的影響,千萬不可等閒視之。
這就是為何需要為腦袋安裝破解認知作戰的軟體,不只你需要知道,你的長輩更需要。
你是否已成為認知戰的受害者?
怎麼檢查自己是否已經成為中國發動的認知作戰的受害者?
一開始當我們被意見領袖或網紅的言論吸引時,很難判斷背後是否有中國認知作戰操作的痕跡。但假如越來越多人能夠意識到,中國政府喜歡透過網紅和傳統媒體帶風向,越來越多人就可以在接受資訊時保持警覺心。
例如,當某個網紅忽然討論起與過去頻道內容沒有太多關聯的特定議題時,可以想想為什麼對方會忽然講這些?或是當某個網紅忽然聲量快速竄起時,可以思考這個人究竟是怎麼紅起來的?過去的背景又是什麼?
有意識地去認識中國常見的認知作戰手法,對於中國有基本的背景知識,也願意信任公正的專業組織,我們除了可以有效避免自己成為中國認知作戰底下的受害者,也可以不要輕易地去亂扣他人帽子,把所有和自己意見或立場相左的人,輕易地貼上中共同路人或是側翼網軍的標籤。
▲中共以武力攻打台灣的成本極高,台灣海峽又是強固的天然屏障,不如用認知作戰騙台灣,就是CP值最高的武器。
執政黨不會更容易洗腦人民?
我明明生活在台灣,為什麼會受到來自中國的認知作戰影響?難道執政黨不會更容易洗腦台灣人民嗎?
網路的世界裡頭沒有國界,中國要把資訊丟到我們眼前,比起網路發達以前只會越來越簡單。相較於中國在其他地區的認知作戰,台灣和中國畢竟在語言與文字方面接近,只要肯花點錢下廣告,中國政府想要傳遞的訊息,就可以很輕易地送到被鎖定的受眾眼前。甚至我們可以說,這些年來在Facebook和YouTube平台上,中國政府是非常重要的廣告商。
隨著TikTok和抖音的興起,用戶所接收到的訊息、演算法的權重、內容審查的標準,都是由字節跳動公司決定,而任何一家中國企業都會受到中國政府、中國共產黨的介入指導,尤其是這麼大的社群媒體平台,這也是台灣任何一個政黨都沒有能耐做到的。
更重要的事情是,在台灣,只要是正常的政黨,不會想要用消滅國家的方式來施放假消息。
只有中國的滲透有併吞目的
中國滲透很危險,難道美國或其他國家的「滲透」就不危險嗎?
台灣確實也受到來自其他國家的影響,舉例來說,韓國近年來積極透過影視娛樂,在各地擴大韓國文化的影響力,但背後的目的絕對不是為了要併吞台灣。
日本和美國長久以來,無論在影視娛樂、流行文化、飲食習慣等多方面,也對台灣影響不小,但即使我們看了再多的美劇、日劇、韓劇,我們也不會哪天忽然被這些國家併吞,或是成為美國第51州。
相較之下,中國透過文化、學術、體育等各種方式滲透台灣,最終極的目的就是要讓台灣人民相信兩岸一家親,藉此達到統一。本來看似單純的學術交流,到最後變成學者們跟著中國開始散布不實訊息、中國統戰論述,這些都是跟其他國家學術交流不會出現的狀況。
▲抖音、小紅書,甚至是臉書和YT,都可能是中共發動認知作戰的武力之一。
中國認知作戰發動的3種方式
未來,中國可能會用哪些方式繼續對台進行認知作戰?我們認為,中國政府未來的操作可能包含了以下幾個方向:
1.衝突內部化
2.議題及內容在地化
3.散播行為多元化
首先,中國官方在資訊操作中所扮演的角色,可能會繼續扮演台灣內部衝突的放大者,而非新事件的發動者或資訊源頭,來避免挑動台灣公民的警覺心,以達成衝突內部化。
其次,藉由大量採用台灣的在地議題及內容,能夠降低境外色彩,更好融入台灣社會的討論,使得研究者難以追蹤該資訊操作是否來自於境外。
第三,生成式AI的出現使得內容製造的時間成本及人力成本大幅下降,藉由生成式AI來產生同樣意義但不完全相同的文字、圖片及影片內容,並且隨機排定發文、留言或分享時間,不實帳號的協同行為會變得越來越難偵測,從而難以斷定不實帳號們同屬於一個有規模的操作集團。
不實帳號的散播及互動行為跟真實民眾的自由言論及互動,在不久的將來,會越來越難彼此區分開來,類似的嘗試已經開始在2024年選舉期間的網路貼文和留言中被觀察到。
未來,在資訊有限的情況下,進行境外資訊操作的監測與判斷將會變得更加艱難,攻擊者將能利用各個平台的特性,更有效率地將資訊散播到各個網路討論空間當中。
本文摘自大塊文化《打台灣不如騙台灣:中國對台灣認知作戰的Q&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