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衛福部2024年統計,過去5年間12至17歲青少年自殺死亡人數占比12.5%上升至18.4%,自殺已成為青少年十大死因中的第二位。兒福聯盟今發布台灣青少年心理健康調查結果指出,54.3%國中生承受著對未來的壓力,而這些感到壓力的學生出現情緒問題的比率是未感受到相同壓力學生的2倍,出現焦慮、失眠等身心症狀的比率更高出3.5倍。
兒盟表示,沉重的課業負擔與未來迷惘,不僅壓垮了青少年的青春,更成為心理健康危機的主要導火線。另一個可能造成情緒困擾的原因可能來自於社群,兒盟調查發現,青少年每天使用社群的時間長達5小時,超過1/3的學生自覺沉迷於社群媒體,而這些學生出現情緒困擾的比率,較未沉迷於社群媒體的學生高出2倍以上。
兒盟調查指出,有16.4%的學生每周超過一次感到情緒低落,等同於平均每班有2至3名學生有相關困擾,而最常見的情緒困擾包括易怒13.6%、緊張12.6%、過度憂慮12.1%、害怕10.0%、無法控制焦慮9.8%,以及難以放鬆9.5%等。這些情緒問題進一步引發生理症狀,有近1成學生面臨每周超過一次入睡困難與頭痛等問題。
進一步追查情緒問題根源,調查發現,因未來而感到壓力的國中生更容易出現情緒困擾,包括50.1%會擔心自己的未來,46.2%因決定未來升學或就業感到巨大壓力,更有39.1%會給自己壓力以達到未來目標,而這些學生出現情緒問題的比率是其他人的2倍,出現多重身心症狀的情形更高達3.5倍。
使用社群媒體者,更容易感到焦慮和憂鬱
除此,國內研究皆指出,過度使用社群媒體的青少年更容易感到焦慮和憂鬱。 根據兒盟過去調查,台灣國高中生每周平均花費35小時在社群媒體上,相當於每天超過5小時,但數據顯示37.7%的青少年存在社群媒體沉迷問題,他們出現情緒困擾的比率是非沉迷者的近2倍,出現多重身心症狀的可能性更高達3倍。
數據更揭示支持系統的重要性。兒盟指出,家人支持較高的孩子,有情緒困擾、多重身心症狀的比率均僅為支持較低者的一半左右。而同儕支持較高的青少年,情緒困擾和多重身心症狀的比率也相對較低,證明良好的親子互動和同儕支持不僅能有效預防心理健康問題,還能幫助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建立自我認同,培養健康的心理與社交能力。
為此,兒盟特別推出完全免費的《青春不該EMO一樣》「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長指南」線上課程,並提出4項呼籲,包括政府應擴增線上輔導資源、將心理健康評量納入學生定期檢查,並鼓勵家長要陪伴孩子運動,兒盟也釋出孩子可以使用的各項免費資源,期盼共同為青少年營造支持的友善環境。
※本文授權自聯合新聞網,原文見此。
延伸閱讀:
學測考生答題卷畫史努比、鐵路站名被扣分 大考中心笑稱:祝考上台鐵
家長會遭控高價販售HBL門票? 北一女急喊卡:為球隊募款美意遭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