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有許多資源匱乏的經濟弱勢家庭,導致兒少在成長過程中,面臨難以想像的發展阻礙,更遑論追逐夢想。有病痛纏身的孩子,無力負擔龐大醫療支出;有一家六口生活在貧窮線下,難求一餐溫飽;某些人甚至連安全的居住空間都沒有。
成立已逾六十年的台灣世界展望會,長期服務全台四.五萬名弱勢兒少。二○二一年起,為了讓資源更集中於「脆弱兒少」,連續四年進行「兒少生活樣態及成長環境檢視調查」,找出最急迫的需求,並伸出援手。
二五年一月,《今周刊》跟著展望會的腳步,前進台灣北、中、南、東四大地區,深入了解各地區兒少面臨的困境與需求,以及受援助兒少在困苦中仍意志堅定,展現生命韌性的動人故事。
北區》對抗罕病 再怎麼難受也想上學
「我不痛!對不起讓妳擔心」
細小的手臂覆著紗布,隱約透出反覆打針難以消退的瘀青,這是七歲的小迪勇敢對抗病魔的印記。
小迪出生第三天,有毒癮的媽媽就棄家離去,爸爸也因為工作長年不在身邊,由阿公、阿嬤一手扶養長大。
他先天患有罕見疾病和癲癇,身上多處總是反覆長水泡,又癢又痛,無法根治;腦部也受母親懷孕時吸毒影響,被判定發育遲緩。滿周歲後,阿嬤得每天帶著他往返新北五股和蘆洲上早療課,所幸在家人陪伴下,小迪慢慢進步,終於在四歲那年學會說話和走路。
不過隨著年紀增長,小迪對痛楚的感受也愈發明顯。嬰兒時期至今長期服用五種藥物的他,病情嚴重時必須住院治療,每個月平均入院兩次,一次要待上五天。
貼心又早熟的小迪,發病時總會對阿嬤說:「我不會痛!對不起,讓妳擔心了。」但阿嬤心裡知道,他其實痛到徹夜難眠,卻忍著不在大人面前流淚;為了讓阿嬤安心,小迪會催促她趕緊入睡,自己在暗夜咬牙對抗病魔,小小年紀,堅強得讓人心疼。
近一、兩年,小迪更加頻繁地入院,時常向學校告假,老師體諒他情況特殊,曾主動提議減少作業量;但小迪堅持「要跟同學一樣」。住院期間,總是請阿公幫忙拿作業到醫院,他就在病床上忍痛完成,一天也不落拍,「有時候他邊寫邊哭,哭完還是會自己克服,把該做的事完成。」阿嬤欣慰又心疼地說。
展望會提供經費、物資與陪伴
小迪祖父母感激分攤經濟與精神重擔
採訪當天,小迪剛出院不久,手上還留著打針的痕跡;但他活蹦亂跳,分享個不停,臉上看不到一絲黯淡,「我最喜歡數學、英文跟體育。」話還沒說完,肢體有些不協調的他,又主動拿起筆和紙,努力寫下戴帽子的「戴」,這是他最近學到最難寫、最想挑戰的字。
在北部地區,每五名經濟弱勢兒少,就有一名難以負擔醫療開銷。小迪七年來長期服藥,每次住院都要花七、八千元,醫療支出龐大。展望會定期提供的營養、教育扶助金,以及學用品、白米等物資,再加上因應小迪狀況適時支付的醫療補助,大大舒緩了祖父母沉重的經濟壓力。
「他們不定期來關心,陪我聊天,這對我幫助最大,不然我可能會得憂鬱症。」想起七年來的艱辛,阿嬤激動地流下淚水,她感激地說,除了經濟支援,展望會的陪伴更是她重要的紓壓管道。
看到阿嬤淚流不止,小迪放下手邊的玩具,前去送上大大的擁抱。接著他轉過頭,臉上掛著最自信又堅定的微笑宣示,「我長大要當大老闆,我要賺很多很多的錢,幫助那些需要的人!」
小浩的美術長才過人,舉凡水彩、水墨、版畫到素描都難不倒他,學畫11年來橫掃國內各大比賽,獎狀多到家裡放不下。(圖/台灣世界展望會提供)
中區》不負天賦 賽事獎金分攤家計
「我要蓋房子把爸爸接回家」
四歲那年,小浩的爸爸遭逢變故逝世,擔任物流送貨員的媽媽扛下重責,隻身拉拔他和妹妹長大。
爸爸離開的隔天,母子倆走在回家路上,年幼的小浩突然開口說:「我長大要當建築師,蓋自己的房子,把爸爸接回家。」當年的童言童語,如今看來更像是一種深植內心的信念,十三年來引領著他堅定地走在夢想的道路上。
小浩的童年沒有電視,媽媽會去圖書館借繪本給兄妹倆閱讀,或許是從小耳濡目染,到了幼兒園,老師發現小浩兄妹倆深具繪畫天分,鼓勵及早栽培。
不願孩子天賦埋沒 母親苦撐栽培
小浩兄妹美術競賽獎狀以「箱」計算
獨力扛起家計的媽媽,日子並不好過,但為了支持孩子的興趣,她拚命省吃儉用,送兄妹倆到才藝班學畫畫,一個月學費七、八千元,加上美術用具的開銷,負擔很沉重,但小浩媽媽咬牙苦撐,「一路走來很辛苦,只能苦中作樂,不然我倒下去,兩個小孩就沒有依靠了。」
在中部地區,有八千名弱勢兒少進入生涯探索階段,約八成需要學費支援才能完成理想學歷,而其中有三六%兒少來自單親家庭。約四、五年前,展望會接觸到小浩一家人,開始每學期提供助學金並支援生活物資。
兩個孩子也很爭氣,小浩學畫十一年,加上國中美術班的訓練,從水彩、水墨、版畫到素描,各類型樣樣精通,和妹妹是國內各大競賽的常勝軍,家裡獎狀多到以「箱」計算。「他們很獨立又懂事,會用比賽的獎金支應學費,幫我減輕負擔。」媽媽驕傲地說,看到這些成果,一切辛苦都值得。
小浩畫過上百幅作品,但令媽媽最深刻的,是他小一畫的第一本繪本,小浩憑著年幼的記憶,記錄與爸爸生前相處的點滴,「我看了感觸很深,心會酸酸的。」轉眼間已經高一的小浩,從美術班轉入普通班,為的是加強數理能力,朝成為建築師的目標努力,實踐兒時承諾。
二四年,他的一幅水彩畫〈展望和平〉,被選為展望會公益桌曆的主視覺,畫中有隻堅韌的手,穩固地撐起燦笑的男孩和女孩,就像媽媽一直是他們兄妹兩人最溫暖的後盾,告訴他們生活再怎麼艱難,也要勇敢追夢。
在小萓和哥哥長大的路上,直面人生巨變,展望會社工適時地陪伴伸援,成為這個家庭的安全網。(攝影/吳東岳)
南區》賺到的零用錢都給家用
「把我們養大,阿嬤最重要」
記者到訪那天,是二○二五年的第一周,就讀小學五年級的小萓才和阿嬤、哥哥們搬進屏東縣潮州鎮的租屋處一個多月,一切都還沒穩定下來。
屋裡空間不算大,兼作神明廳的客廳放著簡單的沙發和幾張椅子,只有約莫五、六坪大,但一戶三層樓,對這個隔代教養家庭來說還勉強夠用。
「原本那邊的房子房東要賣了,沒有辦法租,才換到這裡。」操著台語的阿嬤剛才在家門口揀菜,放下手邊的事,談起每個月房租要一三五○○元,「我也付不太起……。」不禁溼了眼眶。
阿嬤到現在還記得,七年多前在兒子出事入獄後,她從派出所把四歲的小孫女小萓帶回家那晚,還搞不清楚狀況的小萓整晚吵著要找爸爸媽媽、哭紅了雙眼。
那一夜過後,四男一女共五個孩子暫時與父母分離,跟著當時已七旬的阿嬤生活,一家人的日子全都變了調。
阿嬤獨力拉拔五個孫子
小萓貼心聰慧 祖孫互為心靈支柱
面對變故,阿嬤很堅強,為了拉拔五個孫子長大,她種起辣椒,一天在田裡待七個小時也不喊累,但務農畢竟是看天吃飯,價錢不好的時候,連工錢也賺不回來。
幸好,阿嬤不是一個人面對一切,從小萓四歲開始,展望會就展開長期關懷,透過送餐服務補充孩子們的營養,更提供助學金,張開接住這個家庭的安全網。
好景不常,三年多前的一場車禍後,阿嬤沒辦法再務農,經濟愈發困頓,阿嬤的憂愁更深、眉頭上的也皺紋變多了。
所幸,有小萓當阿嬤的心靈支柱。
開朗活潑的小萓,不僅課業表現出色,還從小學三年級開始加入網球隊,甚至到外縣市比賽得名,愈來愈有自信。
她總是說,以後要賺錢給阿嬤,最近還開始到朋友家的理髮店幫忙,賺了零用錢,也都交給阿嬤。
阿嬤也是小萓的支柱,祖孫倆一直都睡同一張床,小萓總是說「阿嬤妳沒來睡,我睡不著」。
採訪那天,小萓對展望會社工脫口而出說:「阿嬤最重要!」社工欣慰地問這個早慧孩子這麼說的理由。
因為大人們突然正經起來,小萓顯得很不好意思,經過大家一陣鼓勵才害羞地說:「因為阿嬤把我們從小養到大,煮飯給我們吃。」
想必對阿嬤而言也是,即使面對人生巨變,無論生活多麼困苦,能讓孫子們盡可能過上正常生活、平安長大成人,比什麼都更重要。
由貨櫃、鐵皮、帆布組成的簡陋住所,是阿志平時讀書寫字的地方,展望會社工的協助,是這個家的重要支柱。(攝影/吳東岳)
東區》強颱登陸 肉身守護半露天的家
「我有幫忙把門撐住!」
二○二四年十月三十一日下午,強颱康芮在台東縣成功鎮登陸,距離登陸點不遠處,小學五年級的阿志和外婆在一座由貨櫃、鐵皮、帆布組合而成的簡陋住所,躲避著狂風暴雨。
「一邊下雨,一邊很吵很煩,我有幫忙把門撐住!」被問到那一天的場景,活潑的阿志比手畫腳,生動地描述那一天祖孫倆是如何靠在巧拼地墊上,用肉身擋住破損的家門,避免強風灌入半露天的客廳。
阿志的媽媽在外地工作,他平時與外婆同住,祖孫兩人搬進貨櫃屋已快六年了,二四年十月那場風災,旁人看來驚險,他們卻已見怪不怪。
信仰讓阿嬤樂天知足
愛畫畫、讀書的阿志盼換個地方住
「我們雖然窮,但很喜樂,身體健康就好了!」健談的阿嬤還沒滿六十歲,樂觀正向的她,從小就在台東生活,照顧孫子對她來說一點都不累,「雖然家裡破破爛爛的,沒錢也要好好過日子。」
虔誠信仰是阿嬤的精神寄託,她固定會上教堂;空閒時,則騎著機車到海邊,抓螃蟹、找海菜貼補家用。
「這裡空氣好又安靜,還離教堂很近」,對於簡陋的棲身之處,阿美阿嬤顯得樂天知足。
但平常喜歡看書、畫畫的阿志並不這麼想,他時常問外婆:「幹嘛還要住這邊?下雨的時候很吵!」一直希望能換個地方住。
但這對經濟拮据的祖孫沒有太多的選擇,簡陋貨櫃屋一個月三五○○元的租金,已接近阿嬤的極限。
二○年八月,展望會開始資助這個家庭,除了提供阿志課業輔導外,也提供書桌等必要物資。
展望會資助的書桌,就放在由帆布、鐵皮搭建而成的客廳中。阿志平時就喜歡坐在桌前畫畫、看書;從課本上密密麻麻的筆記,看得出阿志對課業的專注與重視。
在學校,阿志的成績維持在班上中段,阿嬤對此也很滿意,但不忘開玩笑說:「我都說最後一名沒有關係啦!有進步就好。」
走到屋外,阿嬤向我們介紹鐵皮屋旁的一片小菜園,「我之前有種地瓜葉、香蕉還有過貓。」只不過,二四年那場風災,大水從山坡上流下,沖掉了菜園,現在只剩一片狼藉。
「我之前種得很漂亮啊!」阿美阿嬤在菜園中來回踱步,搖了搖頭,但她的意志並未被風雨擊垮,她告訴記者,最近她重新整理這一片小天地,「這房子也是很可愛。」她牽著孫子的手,臉上洋溢著豁達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