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來自全球僑生而言,臺灣不僅是學術與專業知識發源地,更是逐夢路上最溫暖的港灣。僑務委員會(以下簡稱僑委會)全力推動僑務工作,特別是向下札根的僑生教育推廣,透過設立專屬獎學金、提供專案與生活輔導,全方位支持僑生在臺的學業與生活,為僑生未來鋪路,讓臺灣成為他們第二個家。文化因交流而豐富、生命因學習而精彩,僑生來臺學成後,不論留在國內打拼或返國奮鬥,歷年來在經濟、科技、醫療、文化創意皆有卓越貢獻,其成就不僅是個人榮耀,也為臺灣的國際形象與全球競爭力增添光彩。
「這些年我在全球跑透透,很多國際友人是帶著羨慕眼光在看臺灣,我們有全球最完整的全民健保大數據、國人能享受高效率、高品質與低保費的醫療服務,半導體產業以合作取代競爭,支援全球產業供應鏈,作為經濟櫥窗的股市,我們的總體產值與德國並駕齊驅。」僑務委員會委員長徐佳青接受本刊專訪,暢談這些年她奔走全球推動僑務工作的第一手觀察與深刻感受。
徐佳青語重心長地說,臺灣需要更多的自我肯定,我們有足夠的智慧與實力,幫助這些母國因經濟、政治或環境因素導致發展受限的僑生,在臺灣沃土發芽茁壯,協助弱勢僑生與其家庭一同成長、共榮,進而創造多贏。
「民主雖不能當飯吃,但沒有民主人民沒飯可吃,臺灣從威權時代走到今日的和平、多元與尊重,自由與民主價值的可貴,值得國人引以為傲與珍惜。」徐佳青透露,近年甚至有不少美國華僑爭相詢問,如何幫孩子們辦一本臺灣護照,這些早已擠進美國哈佛、耶魯、史丹佛的名校生,莫不對臺灣的醫療水準與遠距醫療深感羨慕與欽佩 ,希望與臺灣醫學界有更多交流切磋機會。
用心相待讓異鄉變成故鄉
事實上,臺灣對僑生的照顧,早在1949年國民政府遷臺以來就開始執行,這些年在高教領域成功培育廣達集團創辦人林百里、群聯電子創辦人潘健成、半導體浸潤式微影之父林本堅,與前宏達電執行長周永明等企業翹楚。臺灣的用心相待,培育來臺僑生在各領域都有優異成績,徐佳青細數,金馬導演趙德胤是緬甸僑生,16歲移居臺灣求學;另東馬吳郭魚養殖大王黃能傑也是僑生,在臺灣習得一技之長後返回母國創業,經濟實力與技術提升能超越僑居國量能,臺灣提供的養分功不可沒。
徐佳青指出,目前僑委會對僑生來臺就學方案主要分為4大類,除傳統大學教育,另有4年制產學合作學士班、2年制副學士班、2年制非學位班的海外青年就學輔導技術研習班,以及3年技術型高中+4科技大學所組成的產學攜手合作僑生專班。
其中3年技術型高中+4年科技大學的「產學攜手合作僑生專班」,近年在僑委會大力推動下,招生、來臺就讀人數成倍數成長,在僑生圈也累積相當口碑。徐佳青指出, 產學攜手合作僑生專班在過去10年採實驗性計畫,從2014年入學人數281人,到2022年僑委會執行改善方案,針對年齡與語言程度設立門檻,提高僑生來臺適應與完成學業比例,當年入學人數2,484人、2023年達4,069人、今年5,719人,而海外報名人數近萬人,不僅學生人數呈倍數成長,也凸顯辦學成果在僑界豎立口碑。
僑生是臺灣與世界的橋梁
「我就像是這些年輕僑生的臺灣媽媽,有義務與責任照顧好他們,且將心比心,以同理心出發做到更細膩。」徐佳青表示,雖然教育部是僑外生的主責機關,但僑委會做為第一線招生與執行單位,她反覆叮囑同仁團隊必須肩負起使命,不能只是提供獎學金、學費補助或媒合學校與產學合作單位,而是從最根本的生活日常幫助僑生安心學習、好好生活,進而愛上臺灣,找到歸屬感。
徐佳青認為,年輕孩子對新事物的接受與學習能力強,僑生來臺讀書能和臺灣社會有好的交流與學習,臺灣社會的包容與接納,以及對於多元文化價值的認同,都是僑生專案的隱形附加價值,「不僅開啟孩子們對美好未來的想像,通過他們的努力可支援其家庭經濟,假以時日,也有機會成為臺灣高品質勞動力與人才,甚至在工作一定年限之後,成為臺灣的一份子。」
「有實力的國家,應敞開心胸接納多元文化族群,臺灣早就是移民社會,我們有8成人口有平埔族血統,未來,當我們能用更開放心態,搭配政府配套政策引導,歡迎各國菁英來臺灣打拼奉獻,也能讓國家實力更堅強。」徐佳青表示,以馬來西亞拿督斯里邦里瑪陳榮洲一家人的故事為例,5位手足有4人都來臺念書,事業有成後不忘回饋臺灣,捐3千萬作為母校北醫校舍改建經費,她也期許透過移民政策的修正,讓更多早年只能靠結婚、創業或超高技術含金量才能留在臺灣的僑生人才,成為臺灣社會的中流砥柱。
印尼僑生大讚臺灣治安好
來自印尼的蔣憶詩,是中山工商烘焙科產學攜手合作僑生專班學生,今年18歲的她是福建華僑家庭長女,從小學開始學華語,並在高中時選擇來臺求學。為了適應新環境與語言,不惜降級重讀一年高中,儘管這個決定並不輕鬆,但臺灣的友善環境、安全社會與多元教育機會,讓蔣憶詩漸漸愛上這片土地。
「印尼犯罪率高,偷竊搶劫時有所聞,而且幾乎抓不到竊賊;但臺灣很安全,讓我能安心求學。」 提起臺灣的治安,蔣憶詩忍不住豎起大拇指,產學專班讓她能一邊學習,一邊在萬豪酒店實習,假日再到餐廳打工,不僅能負擔自身生活費,還能存錢寄回家,分擔家中的經濟壓力。
蔣憶詩感謝臺灣的工讀機會,讓自己能學習獨立,也累積實務經驗,課餘時和同學、學長姊們品嘗美食紓壓,最喜歡珍珠奶茶、小籠包、麻辣燙、牛肉麵等臺灣美食,成為生活中的小確幸。「謝謝僑委會的幫忙,給我來臺學習的機會,我會好好珍惜。」未來,她希望能將在臺灣學到的烘焙技術帶回印尼家鄉,開一間屬於自己的烘焙店,也把臺灣味道仍入印尼生活中,推廣臺灣美食文化。
緬甸僑生感謝臺灣的溫暖
來自緬甸的僑生李成宇,出生務農家庭,在家中排行老么,和四姊是全家唯二的識字者。由於緬甸政權動盪,最嚴重時甚至無法出門上學,李成宇13歲就離開,寄宿在城鎮上的寺廟學校。
家鄉不穩定的政治局勢與治安疑慮,讓許多僑生的求學路困難重重,李成宇來臺後,深刻感受安全與便利的幸福感,「從捷運、公車到Ubike,臺灣完善的交通系統, 讓我能自由移動,想去哪都很方便,臺灣民主開放的社會氛圍, 人民可以公開討論政治,是緬甸人無法想像的。」
他就讀3+4產攜專班學制,不僅學習資訊科專業,還在電子廠實習,假日再到超市打工兼差,賺錢除了寄回家裡,還買電腦與手機拍攝YouTube影片,用緬甸語介紹臺灣文化,讓更多未來想來臺灣讀書的僑生能先認識臺灣。李成宇熱愛運動,一次運動傷害導致手腕骨折,僑委會提供醫療補助,他大讚臺灣的友善與愛心,也感謝臺灣給予僑生機會與溫暖。
蔣憶詩與李成宇是成千上萬受到臺灣幫助的僑生縮影,每一位僑生都是臺灣與世界溝通的橋梁,僑委會對僑生的用心與努力,讓臺灣成為僑生心中的第二個家。未來,臺灣將持續透過教育、文化與實務合作與世界接軌,吸引更多菁英來臺深造,進一步拓展臺灣的全球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