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較一般案件,環境犯罪樣態複雜,執法困難。一九年,新北市環保局率先和檢察官聯手組成「環境稽查重案組」,處理跨區域、跨領域的案件。創立五年來,成功破獲重大環境違法事件三九三宗,恢復國土環境一九一件,成功追回超過四.三億元的不法利得。
一般人很難想像,環境稽查究竟要怎麼進行?
「其實就像是警察抓犯人,要埋伏、跟監、找證據⋯⋯。」談到稽查現場,劉和然話匣子停不下來。他把團隊奮戰的過程說得像警匪片,只差沒有激烈搏鬥。
今年中,新北市破獲林口山區一座廢棄物清理廠,非法用王水提煉黃金,排放有毒廢液。率隊勘查的重案組召集人劉和然回憶,當時月黑風高,同仁躲在山坡草叢裡守候,一度跟非法者驚險擦身,差點功虧一簣。幸好歷經半年埋伏跟監,最後在檢察官和環保局努力下順利破案,他大嘆,「真的很辛苦!」
其實,檢察體系和環保單位聯手合作,涉及組織整併和跨部門協調,過程並不簡單。
攤開環保局業務,包括空氣、水、噪音、非法製造等專業項目,十幾年前,資訊和稽查人力分散各科,「查空汙只看空汙,查水汙染只看水汙染,稽查往往只能看到冰山一角。」劉和然說。
隨著一○年台北縣升格為新北市,順勢進行組織改革,新北市府將分散各處的稽查人力重新整併為稽查科。最早先從二十九個行政區的清潔隊,拉出資深稽查員,由老師傅帶隊;到了一四年,時任環保局局長的劉和然,再成立六個稽查分隊,依地區、案件屬性專業分工,組織運作更完備。
不過,早期與檢警調合作時,也曾經歷一段磨合期。
過去檢警調打擊犯罪目標著重「黑、金、槍、毒」,不看重環境犯罪,劉和然便主動找上新北市調查處溝通,確立重案組合作模式,合辦一兩個案子後,讓跨部門團隊有了成就感,「彼此也慢慢了解,打擊環境犯罪不是額外工作,這就是大家的工作之一。」
新北市能接連破獲重大環境犯罪案件,除了幕後這群環境稽查功臣,也充分借助數位科技的力量。
創「數位環保勤指中心」
靠科技蒐證 逮廢水偷排業者
彙整稽查人力後,劉和然更將各科稽查資訊數位化,打造「數位環保勤指中心」。該中心整合縮時攝影、無人機巡查、GPS定位、大數據分析等工具,只要電腦一打開,就知道哪裡是環境汙染熱區,「這讓環境稽查,從被動接受民眾檢舉,變成市府主動出擊。」劉和然說。
光是去年,就至少有五十個案件是靠科技稽查成功查獲。而中心創設以來,更減少二五%的市民投訴量,大幅提升稽查效率。
最經典的一役,是市府主動出擊「臭名昭彰」的五股垃圾山。這片將近一七○公頃的私有土地,三十多年來被非法棄置垃圾、廢土,也因為是三不管地帶,違章工廠、店家林立,環境汙染嚴重,成為城市毒瘤。
劉和然記得某天清晨,市府發動突襲,剛到垃圾山現場,就見業者迅速躲藏。但在空拍機、縮時攝影下,同仁立即鎖定非法者行蹤;再經熱顯像儀照射,捕捉到正在排放廢水的暗管。科技稽查派上用場,讓重案組順利蒐證,業者百口莫辯。
「若沒有這些系統性地執行,無法在關鍵時刻掌握證據。」劉和然自豪地笑道。
回憶起當初報名綠蘋果環境獎時,市府內部曾對參賽項目有過激辯。不過劉和然堅持,「要以環境稽查參賽,希望這些默默努力的同仁,可以被國際獎項肯定。」
難被外界看見的環境稽查任務,在劉和然一手推動下,改革組織、聯手外部單位合作,再以科技為助力,大幅提升團隊戰力,也將這一群低調守護城市環境的幕後功臣,推向國際舞台。
綠蘋果環境獎:由國際非營利組織「綠色組織」主辦,1994年起逐步發展為全球具代表性的環境永續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