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四面環海,擁有豐富海洋遊憩資源,二三○○萬人都應該是海洋之子,海洋委員會(簡稱海委會)主委管碧玲推動「海洋有愛 親海無礙」政策,為身心障礙者創造美好親海體驗,建立海洋無障礙制度推動指引,催生親海無礙專業顧問輔導團,力促愛與平權啟航,從喚起大眾關注友善共榮,到優化場域安全打造全齡使用岸際,最終讓全民皆能自在探索海洋、親近海洋。
罹患肌肉萎縮症的大男孩,因害怕接觸人群,在教練固定好龍舟板前情緒焦躁不安,直到碰觸海水,燦爛笑容瞬間感染身旁所有工作人員;70歲脊椎重度損傷媽媽無法坐也無法躺,堅持趴在SUP板上,請教練帶她摸摸海水,因為這是她這輩子第一次摸到海水…一張張在「海洋有愛 親海無礙」活動現場的動人影像,與身障者家屬字字句句的感謝反饋,成為海委會克服萬難,爭取與串聯中央地方民間資源,共同推動無障礙親海新時代的滿滿原動力。
親海無礙四大原則 常態性服務取代一次性活動
管碧玲長期關注身心障礙等弱勢族群,過去在擔任立委期間,爭取修法通過復康巴士兩年內增至五○○台計畫、推動身障者跨縣市搭乘大眾運輸全面半價、首創台灣機場第一批斜坡式登機輔具,修改《電業法》讓罕病維生用電可採最低電費。擔任海委會主委以來,她推動「海洋無障礙」計畫,宣示海洋平權共融,擘劃建構無障礙親海、近海環境、海洋體驗與教育,讓臺灣對身障者的愛延伸海洋環境。管碧玲說,高齡化的台灣,我們每個人有一天都會需要,這也是海洋產業的一環。
管碧玲強調,海委會推動海洋無障礙計畫應兼顧四大原則,首先服務身障者應以平等對待、友善共融為原則,盡可能與一般的服務配比、服務成本相同;其次是針對不同障別與障礙程度,應各自搭配適當輔助器材;推動常態性服務取代一次性活動;最終提倡使用者付費觀念,使其符合《國際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CRPD)精神,提供無障礙設施,並最大可能確保障礙者獨立行動之能力,經客製化設計,使所有障礙者都能從事水域活動。
中央地方攜手共築 場域設計與設備走向產業化
身為海洋事務主責機關之一,海委會的海洋平權倡議,已在全臺悄悄掀起藍色新潮。除了由中央領頭推動,管碧玲也坦言,推動海洋無礙政策的成功要件必須串聯友善積極的在地政府、建構高標準的無障礙設施與設備、發展交通可及性與便利性、連結其他相關景區與設備,加上在地非營利與非政府組織投入,最終促成在地業者常態運作並發展成商業模式,才是政策落地的最佳典範。
「我們先從辦理體驗活動,收集身心障礙族群的使用經驗反饋,進而發展基本模組,使政策發展方向能貼近身障族群的真實需要。」管碧玲表示,海委會團隊研究大量文獻與跨國經驗交流,初期先在基隆、雲林、高雄與臺東推動四場「海洋有愛 親海無礙」親海活動,未來也期待臺灣能走向海洋活動產業化,效法澳洲推動身心障礙者划水、衝浪、水肺潛水等常態性活動,政策目標才算完成。
由於水域靜穩度成為關鍵先天條件,海委會透露,目前在北中南盤點出基隆市和平島公園、新北市福隆海水浴場、雲林縣三條崙海水浴場、高雄市彌陀漁港海岸光廊、臺東縣活水湖等場域,由中央與地方政府攜手努力,串聯計畫資源,從選出適合場域、完備無障礙設施與提升個人裝備輔具,使無障礙親海體驗成為一條龍產業鏈。
參與活動策畫的海委會海洋資源處王茂城處長坦言:「未知總是最令人恐懼,但也隱藏著最大的可能性,對參與規劃的每一位同仁來說,都一致認為公職生涯如果要留下一件重要代表作,這絕對最有意義的活動。」策畫團隊兼顧大小細節,從爭取保險公司投保、活動現場準備足量熱食、到贈品是實用大浴巾毯,反而是許多參加完活動的家屬反饋,身障族沒想像中脆弱,只要規劃好交通動線、場地優化與完善輔具設施,就能以最安全安心方式親近海洋。
雨果說,世上最寬廣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寬廣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廣的是人的胸懷。大海的包容,教會人們在差異中共存共榮 ,而真正的平等,是根據需要給予每個人應得的機會,海洋有愛親海無礙,正以愛與平權,譜寫臺灣海洋文化新篇章。